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险峻之地,也是视觉产生的重要母体。在关山月美术馆,一场以长江为主题的展览给观众带来艺术中的长江图景。
“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自7月30日起在关山月美术馆与观众见面。由关山月美术馆携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以关山月美术馆馆藏的关山月《江峡图卷》及其晚年表现长江三峡的画作为基础,展示长江图景的历史变迁。该展已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关山月美术馆展览策划部副主任、此次展览的主创人员之一程平介绍说,观众走进展厅会看到墙的左边写着与长江产生关联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的名字。此次展览侧重以艺术为切入点来展现中国文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理解和表现长江的。观众可以看到,除了地理之外,还有书画、文献、诗歌的多种呈现媒介。关于长江的诗与画、文学与艺术产生擦出了很多火花,引导观众进一步去发现与探索长江。
看古人“探源”长江
当观众来到关山月美术馆的二楼,首先会在“船票领取处”领取一张船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这张船票正是当年关山月乘坐的“东方红120号”邮轮的模拟船票。他正是乘坐这艘船展开了长江的人文之旅。后来创作出一批以江峡为题材的佳作。
小小的船票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时间的大门。程平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基本按照时间的线索,以严密的逻辑关系来展现从文人墨客到见现代艺术家对长江的描绘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长江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图景转向了现代的风景。
进入展厅的序章部分,观众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来自南宋文学家、词人陆游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这一部分利用文献资料及复制典型作品引出三峡的自然图像与文化图像。借用“图像志”的方法,以观看、阅读及参与体验的方式,让观众通过图版、地图、摄影、复制作品等较客观的材料信息的轻松互动,感知长江三峡的艺术特质与社会风貌,对近代以来长江三峡有一个较综合认识。
明代谢时臣《黄鹤楼图轴》205cm×93cm
在第一章“长江万里”中,主要通过展示三峡博物馆藏11件明清及民国时期长江主题作品,并结合古诗词等文献梳理“长江”题材在传统文化中的系谱,对观众传达古人对于传统长江图像的理解及其所展现的文化精神。
在这里,诗歌与绘画相得益彰。在诗歌的部分,大家可以看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著名诗人对长江吟咏赞美的诗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画家笔下对长江风格各异的呈现。清代的长卷《长江万里图卷》将江峡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一步换景,处处有惊喜。此外,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来自明代谢时臣的《黄鹤楼图卷》,值得仔细揣摩;国画大师黄宾虹在入蜀路上的写生作品《山水图屏》;傅儒的《长江夕照图轴》、张善子的《巫峡山水》等等。
“江峡图卷”展示艺术探索
进入展览的第二章“江峡图卷”部分,观众可以看到长江这一题材在新时代下,如何通过画家之笔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的改造被提上日程,国画家们需要为工农兵服务,而不仅是停留在文人的审美层面。如果说人物画家尚可转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话,那么山水画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写生、画真山真水、画生产建设、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成为他们转型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新的视觉文化中,三峡重新进入到了国画家们的视野中。他们实地写生,根据写生再造长江之景。此次展览借1960年的江苏省国画院“两万三千里”写生创作事件暨《山河新貌》部分文献与作品,向观众展示新中国山水画创作思的转折性发展。
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的《西陵峡》、《峡江景色》以及亚明的《江峡图》、陆俨少的《巫峡秋涛》《巫山高》等名作都一一呈现在这一板块中。这些作品真实感人、气势磅礴,令人回味无穷。
聚焦关山月的人文长江之旅
关山月《出峡图》62cm×123cm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重点呈现以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的三峡游历、写生与创作之旅为叙述重点,深度梳理关山月的以《江峡图卷》为代表的长江主题写生创作及发展。结合当年的历史及文化语境联系作品——人物——事件——创作思路,展示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中国山水画家对三峡主题创作的追寻之文化表征意义,并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境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
1978年,关山月携妻子李小平与黎雄才、骆文一道游历青海、甘肃,经河西走廊又访敦煌,西出阳关,再朔流而上,顺流而下畅游长江三峡两来回。此次展出的两册速写为我们展现了关山月当年的行程和写生。据此,关山月连续创作了一批表现江峡风景的重要作品。
关山月《轻舟已过万重山》142_cm×365_cm 纸本设色 1994年 关山月美术馆
长卷《江峡图卷》是关山月于1980年完成的。彼时,三峡风景正处于一个“历史的三峡”的时期,一个思想解放、万物生长的时期。如“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社会进入到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与此同时,美术界也进入追求语言的美感和内容的真实。
策展人之一丁澜翔介绍说,策展团队对《江峡图卷》采取原作与写生稿对照的方式,带领观众进一步感受作为审美对象的三峡风景,体会三峡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象征意义。
在最后一章“江山无尽”中,我们可以一窥关山月晚年“祖国大地创作系列”(涵盖长江系列创作)的创作思想发展及其朋辈和后辈(林丰俗等)创作中的江峡意象,续写图卷延绵不绝。精神流传,借以唤起观众对于艺术创作生命力的思考及对国家的情感。
结束语部分为展览尾端,借关山月集录陆游诗的书法作品“江山壮丽诗难敌,文字尘埃我自知”,来叹咏江山,回望自我。
数字触摸屏带你去三峡写生
此次展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细节颇多,文化性与趣味性兼备。为了让大家能亲身感受关山月当年写生的情形,关山月美术馆馆方特别开发了“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触摸屏展示软件,以1978年关山月、黎雄才、李小平三峡游历线路为主线,以关山月两本三峡速写本为依据,基于基础性研究,通过绘制数字三峡行径路线地图,将速写本图片、时间与实际地理位置一一对应,并以时间、地点两个维度生动展示关山月先生与友人同游长江之旅。结合旅途中的历史事件、诗词创作、画作图片,图文并茂的融合在展示软件内。
观众可以轻轻点一点屏幕,通过简易的触屏操作,点击地图上的地点或时间轴,一同体验关老先生长江三峡人文之旅,艺术之旅。
另外,观众参观后,可在程序内提供个人信息和留言并分别从立意、解读、展品、视觉、服务五个角度进行评价打分。市民陈女士带着孩子亲自体验了一把“数字化”,看着孩子兴致勃勃的观看,她非常开心,给了展览打了最高分。她告诉记者,“关山月美术馆的这个数字化体验很接地气,不仅有文化内容,更贴近展览,而且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感受艺术的魅力。可见美术馆的用心和细心。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通过这个展览,我和孩子都对长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26日,市民可免费观看。
【读特新闻+】
“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展览
展览时间:2019年7月30日—2019年9月26日
展出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二楼陈列厅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支持单位: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美术馆、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总策划:陈湘波
策展人:丁澜翔、庄程恒、陈俊宇
展陈策划:程平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