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住着中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就在深圳

读特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肖更浩 文/图
2019-07-30 20:40
摘要

在凤凰古村,“深圳记忆”项目记录下了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在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的古村落建筑群,它就是——凤凰古村。文天祥后人文应麟在此开村立业,文氏正气家风代代相传。

为找寻文献记载中的深圳古村落遗存,深圳图书馆“深圳记忆”项目近年来开始了古村探访的工作。馆员循着文献研究所获线索,携摄像机、录音笔,前往深圳各处实地探访,记录村民讲述,定格每个古村落的现状。在凤凰古村,“深圳记忆”项目记录下了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凤凰山原名大茅山,山下的小村落原名“岭下村”,而广为人知“凤凰”之名则来自山上的另一处古迹——凤凰岩,相传有神鸟凤凰栖息于内而得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后人文应麟开村立业,正气家风传承至今。

▲  凤凰古村

凤凰古村占地5.2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360座。其中,明代建筑4座,清代建筑60座,民国时期建筑96座,是广东省内古建最集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典型广府民居建筑群之一。

▲ 文天祥雕像。

宋末元初,文天祥被押解元大都途经凤凰山侧畔的伶仃洋,写下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人文应麟不愿降元,携二子起东、起南逃出惠州,见此地依山傍海,风景秀丽,遂安家隐居。

文应麟开村后,建私塾以开民智,修庙宇以敬禅佛,筑烟楼以赈灾患,凿泉井以泽乡邻,从此风化顿开,诗礼相传。

▲ 凤凰古村凤凰塔

凤凰塔是村里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内供文曲星君神位,乡民重教求学多来奉拜。

塔门的联匾分别是:第一层为“凤阁朝阳”;第二层为“开文运”,左右联为:“地近舟山从凤翥,天明黄道任龙翔”。

▲ 文氏宗祠,楹联“烟楼世泽,正气家风”。

文氏宗祠始建于清初,咸丰年间重修。为颂扬先祖浩然正气,宗祠正堂取名“正气堂”。后堂供奉文氏历代祖先牌位,庄严隆重。

▲ 茅山公家塾,始建于明代,清嘉庆重修。

“茅山公家塾”正门用红砂岩石条做框,门额上阳刻。门厅内墙上彩绘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故事等,非常精美。

▲ 麟圃书室

始建于清中后期。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圃,指园圃。麟圃之意即比喻书室为培育杰出人才的园圃。

▲ 拔茹书室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拔茹之名取自成语“拔茅连茹”,拔茅连茹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意为拔起一根茅草,会连带许多根。比喻互相推荐,也可以说一个人读书可以带动很多人来读书。

凤凰古村的民居呈梳式布局,像梳子一样排列行,鳞次栉比、整齐划一。房屋大多为青砖灰瓦,二进三开间,二厅一天井二廊房。四周山墙和门檐有各种人物花草图案装饰,是典型的广府风格。

▲ 村内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利于排水。

自文应麟后,文氏后人也都秉承勤恳持家、济困助危的正气家风,《嘉庆新安县志》就有记载文氏后人“煮粥以济贫者,乡人德之”的内容。

同时,岭下文氏延续了先祖重视教育传统,广开学堂书室,诗礼传家,“厥后子孙繁衍,科第蝉联,世泽流长,称为极盛。”

▲ 村内正在读书的老人,延续文氏崇文正气的家风。

深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下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往往少有机会感受她的历史变迁。对于深圳过去的面貌,深图馆藏地方志提供了一些线索。1688年,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明末深圳所在新安县分3乡7都509村;《宝安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分7区99乡3镇;1949年建国前,设3区25乡镇。

此次对凤凰古村的探访,成为深圳记忆线下活动“文化之旅”的一站,通过馆员的导览,村民的讲述,让读者实地感受凤凰古村的故事。从馆藏地方志走向现实空间,深圳图书馆也探索用更多的形式留存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肖更浩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