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记者从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了解到,6月2日21时55分,云南15头亚洲象群已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地界。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向北迁移,经普洱市、红河州、玉溪市等州市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目前,这群野象尚未造成人员伤亡。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协调无人机监测团队、应急处置团队、亚洲象专家全部转场,提前研判和通报迁移线路,指导当地全面开展布防工作,要求高度警醒、高度戒备、全力防控,切实保障人象安全。
昆明市、晋宁区两级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现场12架无人机不间断监测,全面开展布防,紧急增调渣土车,封堵周边入村道路,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实施投食诱导,确保人象安全。玉溪市持续加强监测,落实防控措施,防止象群折返带来的安全风险。
从西双版纳到省会昆明,一个由15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象群正一路向北迁徙,不改方向,不断加速。象群为什么一路北上?人类干预如何才能奏效?
■大象进入昆明 当地做了哪些准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报道说,目前昆明已在一些规定的路段设置路障,当发现这个象群要进入人类比较密集的活动区域的时候,会通过这些路障的设置,让它们改变自己的方向。或者是投喂一些食物,用食物引导的方式,让大象去到它们比较合适的区域里面去,这样也是保证大象在迁移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伤害到人。在人员稀少的地区让人员提早疏散。这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让大象不要伤害人,人也不要伤害大象。据最新消息,玉溪、昆明两地,共出动了62辆应急车辆和12架无人机,还为这些大象准备了十吨食物,一些工作人员在密切监测着这些大象的途径和活动范围。
■大象为何一路向北 难道迷路了?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严询表示,这群大象活动将近一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它原来的栖息地附近,比如说西双版纳和普洱市范围内。进入5月份突然长距离向北,这就很不正常。也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更倾向是由于象的首领不了解它们北上的路线和一路上所要遇到的困难,所以是属于迷路带领家族群在北上,走上了这条很艰难而充满危险的北上路线。
工作人员介绍15头野象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的迁移路线。
■大象会调头回去吗?
严询认为,从象群结构来看,15头象有6头是母象,3头公象,还有6头是幼年象,其中有3头年龄很小的。这群象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带领家族北上,所以感觉到这个象群的首领实际上是出了问题。它原来生活的地方是西双版纳和普洱,大概在海拔600米左右,昆明海拔已经在1300米到1500米,昆明市中心则在1800米左右,而且属于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和原来生存的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已经是截然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海拔高度了,所以他判断野象行进到一定的时候,它会向南,会调转方向。往北走两个因素,一个是海拔,一个是植被和食物。从这几天观测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时间还是走在林子里边,但是林子里边的植物,有没有它原来熟悉的食物,现在不好说,现在更多的是人类给它投喂的苞米等粮食作物。
2021年6月2日19时左右,野象群进入云南玉溪红塔区村庄。
■为什么主动进行人工干预?
严询认为,主要是防止人象冲突。从前线了解到,已有工作组和专家团队研究了几次方案,最担心的就是人象冲突。多年来人象冲突在云南已经是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了。大象经常损害老百姓的庄稼,甚至威胁到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所以最担心的还是人象冲突问题。
2021年6月2日19时左右,野象群在云南玉溪红塔区村庄里。
■这件事给我们哪些提醒?
严询表示,这么多年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象的种群数量在快速增加,必然就引起象要向外扩散(的现象)。我们国家的大象分布是整个亚洲象的最北边,所以一般它往南去比较容易,向北扩散相对比较难,特别是海拔和气候的原因。好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给它们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因为这些年保护区里面适应大象采食区域越来越小,希望能给大象提供更好的栖息草场,让它能够获得更多的野外食物,而不是主要靠人工投喂。
5月28日野象群进入云南峨山县城。
■下一步做好亚洲象北迁监测和应急防控的难点主要是哪些?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表示,亚洲象北迁过程中经过的普洱以东、以北的这些区域在近些年没有大象分布,当地也缺乏对于亚洲象肇事管控的成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障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又要保障亚洲象的安全,多部门联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象群继续前行下去,而且时间上难以控制的话,投入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而且,象群如果继续北迁,将走向城多、人口密集的区域,无论是人的安全保障还是大象的安全保障形势都将更加严峻,难度会更大。我们防控工作形势将大幅加大。进一步做好对象群北迁的监测防控工作需要更多科研方面的支撑。同时,对于亚洲象的科普和宣传,也需要更加科学、理性。
综合 新华社 人民网 深圳晚报
编辑 阿谢
审读 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