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献礼新中国70华诞|深圳援藏着力增强“造血”功能 老农场焕发新生机
读特记者 周斌 叶晓滨 吴德群 肖意/文 齐洁爽/图
2019-07-12 08:06

产业援藏是助力地方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藏三年,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和省区、市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新时代的产业援藏工作,对口支援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着重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援藏贵在“精准”。工作组紧密结合察隅县和察隅农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在生猪养殖、茶叶和铁皮石斛种植、猕猴桃种植等农牧业培育,以及旅游业打造、消费市场开拓等方面,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精品产业项目,以点带面,以产业扶持激励带动当地产业聚集发展,有力助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攻坚,不断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察隅农场生态茶叶基地建设项目,满山郁郁葱葱,茶叶长势良好。

清风送爽,蓝天映衬着远处高耸的雪山,山谷中阳光点亮茶树的嫩叶,充溢温暖与希望。6月中旬,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大局”报道组站在察隅农场生态茶叶基地看到,一米来高的茶树长势喜人。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组长、林芝市副市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兼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顾东忠告诉记者,目前栽种的茶树有两个品种,成活率非常高,力争打造高原生态茶园,相信很快就能喝到香飘四溢的高原农场生态茶。

察隅农场生态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只是深圳对口支援察隅大力推动产业援藏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深圳和林芝两地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农场工作组进驻农场后,弘扬新时期援藏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一手抓场区生活条件改善,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令老农场焕发出新生机。

一组数据,成为察隅农场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解。截至2018年底,农场年生产总值4677万元,比2015年增长194%;农场集体收入325万元,比2015年增长117%;职工人均收入58000元,比2015年增长53%。

因地制宜加大民生投入

察隅农场地处藏东南边境地区,距离林芝市600多公里,离察隅县城70公里,离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18公里。察隅农场始建于1965年3月,当时是部队官兵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开垦改地,建设农场。

察隅农场援藏工作组利用援藏资金新建困难职工安居房,改善职工居住环境,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由于历史原因,农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家铭说,经过大量调研,深圳察隅农场工作组聚焦民生和产业,三年间争取援藏资金2767万元。其中,规划内项目资金1588万元,投入1188万元新建2346.79平方米共16套察隅农场困难职工安居房及公共配套设施,并对农场生活区24套简易板房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排污排水和地下管网。

“居住环境好了,大家感到非常舒心、安心。”农场老职工郑卫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察隅农场工作组还改造残旧的蓄水池和储水塔,让农场职工喝上清洁水;打通了断头路,让大家出行更方便。

增强新动能壮大集体经济

作为国有农场,集体经济是察隅农场的经济命脉。但察隅农场集体经济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老农场需要新动能。察隅农场生态茶叶种植是农场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察隅农场援藏工作与当地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农场生态茶叶基地计划种植茶叶规模2000亩,资金来源是边境小康村的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2000亩茶叶种植的预期目标。该项目主要是壮大西藏的茶场和茶叶经济,建设生态旅游观光有机茶园,增加农场职工和当地百姓的收入。

“全新的农产品包装中心已建成了。”梁家铭说,察隅农场工作组投入400万元援藏资金,打造1128.99平方米的农产品包装中心,2017年9月开工,2018年11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该中心主要是对农场的农产品进行现代化包装,突出农牧产品特色,丰富产品样式,打造专利品牌基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场产品知名度和优化产品宣传效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察隅农场工作组投资400万元发展生态养殖,生猪养殖成为农场重要收入来源。

目前,农场生猪养殖成为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察隅农场工作组与受援单位一起争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400万元,采取生态养殖方式,实行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养殖过程产生的废物得到综合利用,为农场其他种植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

打造高原特色生态产业基地

高新农业增强“造血”能力。深圳市农科集团与察隅农场签订三项协议,建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园。该项目主要由深圳市农科集团支持察隅农场150万元打造高端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包销等新形式,派驻1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打造5亩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园。

深圳农科集团与察隅农场签订协议,建成了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园,农场职工技术从头学起,逐渐成为行家里手。

援藏人才、察隅农场党委委员、副场长赵全良说,该项目产品由深圳市农科集团统购统销,预计为农场每年增加收入2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个。同时,深圳市农科集团每年以市场价格收购察隅农场生产的花生,帮助拓宽农场花生的销售渠道,增加农场职工收入,3年来完成花生销售40吨,产值近100万元。

工作组统一规划发展多样性高附加值的热带作物,把原来零星分散种植规划为集中连片种植,包括花生300亩,枇杷100亩,荔枝、澳洲坚果、黄皮、火龙果等作物100亩,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基地。

察隅农场工作组争取深圳财帮扶政资金316万元落地,购买一批农业机械设备,推进察隅农场农业机械化进程,助推农场特色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深圳援藏察隅农场工作组争取深圳财政316万元帮扶资金落地,购买一批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推进察隅农场农业机械化进程,助推农场特色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项目带动下,察隅农场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稳边固边成效突出,各民族更加团结和谐。2017年,察隅农场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三千亩猕猴桃挂果 下察隅村民喜滋滋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显成效

6月中旬的午后,天清气爽,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猕猴桃园区郁郁葱葱。一人多高的猕猴桃藤,已经挂满了乒乓球大小的幼果。

援藏工作组扶持夏尼村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和猕猴桃产业发展。

“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种植大户郑天成看到本报“大局”报道组记者时,一脸喜悦。两年前,本报记者在园区采访过他,尽管当时郑天成看好猕猴桃的种植前景,但因为刚刚嫁接尚不能底气十足。这次,他非常笃定地说,他爱人已经到拉萨开会,专门推销猕猴桃。“全是红心果,质量比新西兰进口的还要好,上市后根本不够卖。”他喜滋滋地说。

他特别提到,非常感谢深圳援建猕猴桃园区,不仅解决了资金和硬件方面的大问题,而且通过园区辐射周边300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村民技术致富、产业致富。

昔日撂荒地上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这片猕猴桃园区,原本是撂荒好几年的土地。”郑天成指着眼前的园区告诉记者,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经调研后,发现下察隅镇海拔较低,气候适宜,适合猕核桃种植,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当即决定“精准援建”,在当地探索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路。

援藏工作组争取深圳资金,扶持夏尼村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和猕猴桃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学技术增收入。

深圳援藏人才、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丙先说,经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协调,光明区光明街道筹集资金150万元,扶持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工作组帮助建设项目区50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以及180平方米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一条园区观光硬化路,加强猕猴桃基地的土地整治、架设围栏、打桩立架、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帮助解决种苗肥料、产品市场推广。同时,察隅农场力推养殖业,动物有机肥可以无偿供应给基地。

如今,撂荒的土地上绿意盎然。来自四川的猕猴桃种植专家郑天成说,目前在夏尼村承包26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加上邻村共计1000亩。“我以前在老家是农业技术人员,擅长猕猴桃种植。下察隅镇引种优质猕猴桃,在整个西藏还不多见。”他说,猕猴桃有着“水果之王”美称,基地主要种植“东红”、“金艳”两个猕猴桃品种,营养含量高,销售价格是普通猕猴桃的两倍。

他透露,种植基地收益期长达30-40年,目前每亩每年可达300公斤至500公斤,丰产期可达1000公斤至1500公斤,整个基地及附近村民种植的猕猴桃前景看好。

“技术+产业”帮扶模式长期惠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组援建猕猴桃基地,更重要的是探索‘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顾东忠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就是集中种植大户企业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优势资源,当地农牧民集体土地收租,并通过生产劳作收取报酬,优化当地农村土地使用,通过流转“撂荒地”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显然,深圳工作组探索的“帮扶模式”正在见效。深圳援藏工作组援建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让郑天成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猕猴桃致富。

“我们经常在果园里打工,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工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夏尼村村民美小芳和小青都是僜人,有空就来猕猴桃园里帮工。“打短工一天可以挣到160元,一年下来可以挣到15000元左右,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刚从园区出来的美小芳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更重要的是,村民还能得到种植大户郑天成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定期培训。“我家种了两亩猕猴桃,今年开始挂果了。”小青说,这两亩地原来是种玉米,每亩收入500元的样子,今年的猕猴桃每亩至少可收入5000元,第二年每亩收入会达到15000元。

察隅县驻夏尼村工作队队长车菊琴说,猕猴桃产业让当地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租和生产劳作,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500元。“非常感谢深圳援藏为农牧民带来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新路。”

事实上,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夏尼村及附近的村庄,村民在村前屋后都种起了猕猴桃,长势喜人。“目前,夏尼村周边的几个村,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已经有3000亩。”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在深圳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还协助村民拓展销路。”郑天成说,下察隅一带土地有机矿物质含量充足、光照充裕、空气质量好、昼夜温差大,这里的猕猴桃口感甜度比新西兰的品种还好,目前已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绿色认证”。“我们打算包装成‘察隅猕猴桃’这一品牌,统一对外推广。”

产业援藏信心百倍收获满满

深企喜路集团将发展重心放在林芝

倒映湖面的蓝天白塔,云雾弥漫的高山林海,吸引众多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刚刚采摘的羊肚菌,味道鲜美的石锅鸡,吸引大量食客前来品尝。6月中旬,深圳特区报“大局”报道组来到有着媲美瑞士风光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亲身感受“西藏江南”的特有风貌。这个小镇,是广东对口援建林芝的一个大手笔。

“旺季正在来临,我们酒店客房上客率不断创出新高。”深圳市喜路旅游控股集团董事长温武队正在自己的酒店接待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专家。他兴奋地说,产业援藏让他看到了深圳企业在西藏的独特价值,目前正加大在林芝的投资,立足酒店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深圳援藏工作组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和信心。”温武队说,喜路集团以深圳为总部,已逐渐把公司发展重心放在林芝,先后在当地注册6家公司,援藏项目涉及旅游、酒店、高原农业科技等产业。

事实上,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作为广东援藏项目的“龙头”,目前已建立起极富特色的藏式商业街和酒店群落,318国道上这个远近闻名的藏东南旅游胜地已赢得了众多游客的青睐。2016年,喜路集团在鲁朗打造林芝喜路酒店。“这是以喜路为商标的高端品牌,按照五星级标准建造的西藏唯一全天候弥漫式供氧的氧气酒店,客人入住酒店能迅速改善高原反应状态。”温武队说,“酒店建筑浓缩了西藏建筑特色,被誉为318国道川藏线上最具人气的酒店之一,客房规模在鲁朗排名前列。”

酒店项目的成功,让喜路集团坚定了产业援藏的信心,由此决定扩大在林芝的投入。温武队说,该集团在林芝投资开发景区,项目包括米林生态农旅文化科技岛、墨脱秘境、嘎瓦龙天池景区索道等。其中,米林生态农旅文化科技岛位于江心岛上,项目占地面积1700亩。“江心岛是雅鲁藏布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毗邻林芝米林机场,地处南伊沟和大峡谷两大著名景区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一块非常值得投资的风水宝地。”

据透露,该项目将打造出一岛三区九园,建成一个集生态、人文、康养、高原农业与航天科技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岛,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养生休闲理想地。园区已于2017年10月完成奠基,测绘、勘探工作已结束,目前环岛观光路前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之中,道路完成后初步具备上岛观光游览条件。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将达15亿元,高原农业项目将很快开始动工,预计可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墨脱县有33个主要景点,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景点8处、以观赏大峡谷为主题的景点17处、以观赏热带植物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景点5处、以徒步观光旅游和观赏热带雨林为主题的景点3处。”温武队表示,该公司将以统一品牌对外推广,让墨脱从观光型小众目的地,逐步成长为面向更广阔高收入游客群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预计未来3年墨脱游客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水平,2020年有望实现接近14万客流量,旅游收入有望超过1.5亿元。

温武队特别提到,这几大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对提升林芝市旅游接待能力水平,增加当地税收和就业,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防止返贫发挥重要作用。

察隅县汽车维修培训基地落成

“经下察隅、上察隅、墨脱旅游的车辆,以后可以在这里享受更加专业的汽修服务。”6月中旬,“大局”报道组来到新落成的察隅县汽车维修培训基地,看到的是两排两层楼房组成的汽修基地,布局合理,非常宽敞。现场的施工队项目经理罗启全告诉记者,深圳援藏工作组援建的这一项目,有望改变当地“散、乱、小”的汽车维修市场,助力当地生态旅游业及配套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打造汽车维修培训基地,可将原有的的汽车维修店面进行有效整合。

察隅县地处大名鼎鼎的“丙察察”新滇藏线上,素以“茶马古道”而闻名,沿途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风情非常有吸引力,自驾游客较多,汽车维修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大部分汽修门店位于县城主干道旁,分布散乱,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市容市貌。经深入调研,深圳援藏工作组联系深圳光明区,援建察隅县汽车维修培训基地,以整合现有20多家汽修店,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打造汽修“一条街”。

记者现场看到,新建的两栋两层9.75米高钢框架结构厂房及门卫室,整洁有序,现代感十足。“汽修培训基地在设计时,大量征求了汽修店老板的意见,每个门店分为上下两层,配有卫生间,楼下可以用来维修,楼上可以住人,非常人性化。”罗启全说,这一项目建筑面积4858平方米,去年12月已经验收,目前已经登记完毕,待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开业。

“只要能满足公司发展,我很乐意搬过去。”察隅县锦峰汽修汽配有限公司负责人苟华锦表示,深圳援藏工作组干了一件便民利民的大好事。他说,该公司在察隅县城属于规模靠前的汽修企业,新的汽修培训基地环境好,有利于整个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目力推精准帮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汽修技能培训,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自主就业。深圳援藏工作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基地提供约80个精准帮扶就业岗位,主要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群,以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

林芝“小白屋”成网红打卡地

面朝高原清澈湖泊,看远处高山积雪,听松涛阵阵,嗅四周弥漫的花香。这是记者在位于林芝市巴宜区多布村的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感受到的情景。目前,这一以“小白屋”、“大白帆”为主要建筑的深圳援藏项目已投入试运营,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成为318国道上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林芝华侨城国际汽车营地成为政企合作联手援藏的典范。

记者将这一风光无限的好地方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立即引来众多好友点赞。林芝市华侨城南山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工说,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紧靠318国道与林拉高速公路交汇处,项目集客房、餐饮、运动休闲、房车营地、医疗保障等功能为一体,同时致力于利用当地植被营造景观,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

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是政企合作联手援藏的典范,由南山区政府出资5000万元、华侨城集团出资1.5亿元在林芝城郊建设,该项目为察隅县扶贫而建。“一方面,我们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汽车营地项目,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另一方面,以点带面,配合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林芝经济发展,让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林芝华侨城董事长黄志强如是说。

林芝华侨城国际汽车营地的建筑别具特色。

记者现场看到,汽车营地用地面积436亩,濒临多布水库,整个营地的建筑屋顶以白色为主,与周边的雪山融为一体。营地集湖畔客房、木屋别墅、帐篷与房车营地、服务中心、营地餐吧、活动草坪、观景台等设施于一体,将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汽车主题公园,由华侨城酒店集团负责管理。

尽管远在雪域高原,但来自深圳的超五星级配置,可享受大城市的一流酒店服务:室内超大屏幕投影与智能点播系统、24小时地暖、无线WiFi及智能化设施设备、国际品牌床垫与洁具,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依然能纵览天下。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周斌 叶晓滨 吴德群 肖意/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