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之余,你真的了解这些吃吃喝喝吗?
蓝笑笑
2019-06-29 08:01

莎士比亚说过,世上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佳饮自然人人皆爱,但在吃吃喝喝之余,你真的了解这些吃吃喝喝吗?如果不了解,没关系,我们从近期出版的图书中精选十种关于饮食的书籍,它们关乎味蕾,也关乎肠胃,但更多的是有助于你脑补盘中餐里的奥秘。

这几年一说到美食,人们总是会联想到陈晓卿这个名字,作为美食节目制片人,陈晓卿和他的团队打造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拥有无数拥趸,人们热衷的不光是美食的精美外形与制作工艺,更钟爱那隽永的文字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风味人间》是陈晓卿团队打造的新的美食节目品牌,这本《风味人间》便是该档节目的解说词,从中我们可以借美文美图继续“品味”这群有心人在全球视野下深耕的美食世界,不仅有助了解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流变,更能感受到各国食材风味的相互流转与交融。正如陈晓卿说的那样:“食物是我认知世界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通道。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孤岛,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风味人间》 陈晓卿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月版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外国人写中国饮食的书,《天堂之旅》便是德国作家马可斯·赫尼格所作,和很多来中国品尝美食的“背包客”不同,赫尼格长期生活在中国,是一个地道的中国文化专家。这本书便是他以半生在中国的经历,通过游记的方式探索中国美食在江南、北方一带,以及四川、 广东和台湾的“风味”。 法国传奇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句名言:“与发现一个新天体相比,发现一道新菜肴更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体验。” 赫尼格关注的,不单是对新菜肴的发现,他更试图在中国美食的发现中,进而产生出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的最佳方式。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他用“肚皮”探索文化,一边吃,一边消化中国文化。

《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 [德] 马可斯·赫尼格 著 王丽萍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9年3月版

在中国现代散文佳作中,对美食的写作不但多,而且“香气四溢”。汪曾祺、唐鲁孙、逯耀东等人虽在文坛学界各有所长,但却都是写吃的高手。《牙祭岁月》是青年作家王道“让食物承载记忆”的集子,书分“四餐”,有他自己缅怀故人、抒发乡愁的篇目,也有张爱玲、梁实秋、梅贻琦、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与食物的轶事,用王道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充满“个人嗜好的食物”,可以“钩沉出许多隐秘往事和真实性情”。

《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 王道 著 大象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饮食不仅是味蕾的狂欢,也同样是肠胃的负担。现在的人们不但要吃出享受,吃出艺术,也越来越关注吃出健康。这本《饮食的迷思》的作者蒂姆·斯佩克特是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性流行病学教授,也同样是世界最丰富的双胞胎信息库主管,在书中他除了为读者介绍几乎全部的饮食营养成分,更剖析了大量常见的都市流行饮食方案。我们可以跟着作者全面了解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还能弄懂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单靠运动对减肥帮助不大……尤为特别的是,作者还强调了肠道菌群对人体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改善而非伤害它们,带领读者进入新兴的“微生物组学”世界。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 [英] 蒂姆·斯佩克特 著 李超群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美食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诱惑,但也有一些朋友强忍着诱惑,在饮食上像“苦行僧”一样严以律己,不消说,这些按克吃东西的朋友,当然注重体型,对体重有严格要求的人。然而有人却说:“你们这样做不对,要吃饱了才能减肥!”。美国营养学家大卫·路德维希这本《总觉得饿?》,是一本真正来自医学界的科学饮食方法的科普书,建立在这位资深临床医生与营养专家几十年临床经验和前期试验数据上,综合了众多全球科研成果,完全颠覆了以“控制热量摄入”为核心的各式减肥概念。虽然本书重点针对的是减肥人群,不过所有读者也都会从中获益,因为本书教授的是一种选择正确食物的方法,即吃对了东西,减重只是外在表现,最重要的是身体精力水平的上升,以及慢性疾病的减缓和消失。

《总觉得饿?:来自哈佛医学院教授的科学饮食法》 [美] 大卫·路德维希 著 未宛 /王亦慧 译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近年来,有很多以食物为切入点撰写历史的著作,也的确,既然食物是人类从古到今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以食物来写史自然在合适不过。青年学者曹雨的《中国食辣史》篇幅虽然未及200页,但却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作者依据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三条理论线索,探讨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诸如辣椒是何时进入中国饮食的?为何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饮食中被广泛使用?为何辣椒能够成为当今中国饮食中主要的辛辣来源?且辣味为何在中国人近二十年的餐桌上越来越强烈?

《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曹雨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 2019年6月版

胡椒和辣椒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在形状、味觉以及发展史上截然不同。美国作家玛乔丽·谢弗的《胡椒的全球史》以一粒胡椒,窥探地理大发现之后400多年各帝国的扩张。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作者以印度洋各岛屿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胡椒传入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故事,而我们则通过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美]玛乔丽·谢弗 著 顾淑馨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3月版

咖啡如今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在很长时期内,咖啡豆曾是世界贸易市场上仅次于原油的重要原料,也拥有着只有少数物质拥有的文化魅力。它对于近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如果没有城市咖啡馆中的政治文化“颠覆”,就没有法国大革命,也不会有启蒙运动;而许多战争也曾为它而起,奴隶制和强迫劳动的阴影也笼罩在咖啡的发展史上。这本《全球上瘾》被誉为咖啡全球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德国作家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在书中以优雅的文字,详实的材料,跨越了化学、地理、经济学等不同领域,详尽叙述了咖啡从进入人类社会到形成全球产业的过程。不过,本书也绝非一部咖啡的“孤史”,咖啡与人类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咖啡的发展史也同样是一部人类上瘾史。就像本书作者说的那样,“目前还没有一种植物,能那样通过让人类上瘾而搅动人类历史,只有咖啡做到了。”

《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德]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 著 陈琴/俞珊珊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这本《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诚如书的副标题所言,就是一本以拉面来讲日本历史的书。作者顾若鹏是剑桥大学日本史和中日关系史专家,尤其擅长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构和剖析,在本书中,作者独具只眼,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在日本与米饭同等地位的拉面,通过对中日饮食历史的梳理研究,以及对喜剧演员、餐饮业专家、娱乐经理、拉面店主、食客和食品史学者的采访,清晰再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演变脉络。在书中,我们能通过拉面的发展史,清晰地重温日本各个时期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夸张地说,本书也同时呈现了吊诡而有趣的日本烹饪史,甚至日本社会史。

《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 [英]顾若鹏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小倩 译 2019年2月版

最后一本仍是关于日本美食的书,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饮食的文化解构与推广宣传的确值得中国作者借鉴、学习。去日本旅游的朋友,回来总会带一些当地特产当手信,在日本的特产中,备受大家喜爱的和果子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存在。日本作家青木直己的《3000岁的和果子》对准了日本传统点心和果子,从绳文时代叙述至今,融合了色触味嗅听“五感的艺术”,不啻为“将日本3000年历史浓缩在和果子里”。读罢此书,我们得以知晓,和果子绝非日本人的独创,而集合了不同时代各国传播到日本的多种文化,其中,尤其受中国文化影响。此外,本书还延展了和果子与日本的节庆习俗、茶道、古典文学、地域文化等的关系。真可谓:从一枚和果子读懂日本文化。

《3000岁的和果子:日本的风味人间》 [日]青木直己 著 王俊英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19年4月版

编辑 高原

(作者:蓝笑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