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枢纽为大湾区安上“数据大脑”
2021-06-01 08:52

漫画:冯大美

为加快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算力枢纽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21〕709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下简称“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赵 鑫

■ 嘉 宾:贾 开(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肖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文军(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更均衡地分配我国数据资源

主持人:如何理解“国家枢纽节点”?

贾开:建设国家枢纽节点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三个: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约束、区域协调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数字化转型与要素资源约束形成内在张力。特别解释下第三点,主要是指由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外部性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数据总量和增速的指数级增长对电力、土地、水等若干其他要素的竞争与挤占。从上述视角看,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可被视为应对上述三个时代挑战的具体方案,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方案。

肖俊: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支撑强大需求与运算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相应的硬件设施投入较强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不仅诞生了许多新兴互联网行业和企业,也催生了多个大数据中心。但这些大数据中心主要是为满足企业要求并围绕城市自身需要而布局和建设的,并未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与更广大的中西部城市联结。这种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的地区差异,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和资源整合。此次规划国家枢纽节点就是为了更均衡地分配我国数据资源,适度调整“东快西慢”格局,进而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李文军:通过国家枢纽节点,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引导大规模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围绕集群,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加强水、电、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在集群和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支撑大规模算力调度,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云算力服务、数据流通、数据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在全国发挥好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更关键的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主持人:从此次明确的几个国家枢纽节点看,既有城市圈,也涉及单个省份,范围也是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中西部,这说明了什么?各个国家枢纽节点之间应该如何协调配合?

李文军: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对于沿海地区,由于算力用户多,需求强烈,这就需要统筹协调好水、土地、电等资源,扩展算力增长空间,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对于贵州等西部地区,更多着眼于其地区环境的优势,定位更侧重于积极承接全国范围需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不同地区优势互补,进而共同推动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从当前看,各个国家枢纽节点还需要加强联系和沟通,进一步统筹算力资源,拓展数据流通渠道。

贾开:国家枢纽节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三方面因素:不同数字业态对数据传输性能指标的不同需求、不同地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现有传输网络及电力网络的发展基础。第一点是指部分数字业态要求即时性的数据传输,需要将数据中心建在应用场景附近。其他业态,远距离传输也可以满足需求;第二点是指不同地域在气候、土地、电力资源以及产业等方面存在不同差异,节点建设需要有利于其运用比较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要求;第三点是指节点选址需要考虑现有的发展基础,最大限度降低专用性投资成本。从此次公布的国家枢纽节点看,正是考量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而确定了具体的地域范围。

为促进不同国家枢纽节点之间的协调配合,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关键的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据调度、传输结算、税收分配等制度体系,以使枢纽真正“活”起来。

肖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城市圈,数据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先进,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四个省份相对来说发展稍慢,但能源丰富。选择这些地区作为国家枢纽节点,意图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能够促进中西部更好地融入整体运算网络系统,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绿色能源丰富,可以有效降低综合能耗水平,缓解东部地区电力紧张状态,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对于各个国家枢纽节点之间的协调配合,如今网络联结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真正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的运算速度以及宽带速度能否匹配强大的需求?如何减少延时带来的损失?如何防范偶然事件或者硬件损坏带来的风险?网络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层面做好更长远和更细致的规划,统合国内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专家,组成不同领域的团队,确保各节点的资源整合效率和数据安全。

提升大湾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主持人:建设国家枢纽节点,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哪些机遇?

肖俊: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技术创新最具潜力和前景的地区。对于大湾区来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未来,在全国数据资源高度整合的条件下,创新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品质和计算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改善,各城市的创新能力会有质的飞跃。综合数据能力提升之后,知识共享程度更高,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研发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创新不仅需要知识、数据,也需要产业配套。完整的产业配套与技术转化能力是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优势,技术研发与产业联结得非常紧密。国家枢纽节点建成之后,数据共享、知识共享程度大幅提高,将极大地提升大湾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李文军: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这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提供了契机。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稳步推进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工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赢得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贾开: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在释放更多土地、电力资源的基础上,打开产业升级的空间;第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向“数字湾区”“智慧湾区”发展,建设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和全球高地;第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借助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速大湾区内部数据的自由流动,形成数字统一市场;第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大湾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湾区不仅自己要发展好,还要承担更多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而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是调动全国资源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又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原题《算力枢纽为大湾区安上“数据大脑”》)

编辑 (冻结)陈冬云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