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汕头苏埃通道现场:“巨无霸”开掘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

读特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陈斌 文/图/视频
2019-06-18 11:56
摘要

汕头苏埃通道项目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界超级工程。

风光旖旎的汕头内海湾海面上看似平静,但在这里海平面下30米的深处,两台直径超过15米、约五层楼高的“巨无霸”盾构设备,正日夜不停地在挖石掘岩向前推进,拓展一条连接汕头市南北城区的海底隧道——苏埃通道。在这个个被称为“世界超级工程”的项目东线进度过半的节点时刻,读特记者在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海底探访了这片神秘的工地。

        已经初步成型的一段隧道。

570吨的国产“重器”彰显中国力量

走近汕头苏埃通道项目工地,一面巨大的“筑世界超级工程,圆潮人百年梦想”的宣传牌,昭示着该项目的不同凡响。汕头苏埃通道项目设备部机械副总工程师张纯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使用两台直径超过15米的海底泥水盾构设备,开掘目前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在工程规模、地质复杂程度、建造难度等方面在世界跨海通道工程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界超级工程。

彰显中国力量的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

通过转折向下的阶梯,记者走进正在施工的隧道中。苏埃隧道分为东线和西线,双向共6车道。先行开工的东线隧道截止5月底,已完成1550米进度,实现了隧道掘进过半。记者一眼望去已看不到尽头。在业已成型的隧道内,开阔的地面,高高的穹顶,显得宽敞深邃。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近西线盾构机工作的前端,主控室里操作人员正紧盯屏幕,其他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两条直径50厘米的管道沿着隧道壁不断延伸,据介绍,其中一条为进浆管,另一条为出浆管,发掘工作所需的泥水和盾构机掘出的泥沙碎石通过这两条管道完成了自动输送,其自动化程度非常之高。

日夜不停工作的两台盾构设备,正步步为营向前推进。东线所使用的盾构机直径约15.01米、长度超过130米,这个庞然大物是由德国海瑞克公司为苏埃通道量身定制而成。西线盾构机刀盘直径15.03米,总重量达到570吨,比东线盾构机重了85吨,相当于5层楼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堪称机械设备中的“大国重器”。隧道的入口处,一幅“中国制造彰显中国力量”的巨大牌匾,让记者一行倍感骄傲。

工作人员在隧道内现场作业。

组建院士团队为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汕头苏埃通道全长6.68公里,其中海底盾构施工段长度3047.5米。隧道穿越的海湾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需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其施工综合难度和风险在国内海底隧道界首屈一指。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虽然该隧道长度不长,但由于它是国内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盾构隧道,隧道直径比较大,土层比较复杂,因此可称之为国内乃至世界的一个超级工程。

隧道内的作业场面。

为顺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引入院士团队,建立了钱七虎、孙均等院士专家团队,设立了周福霖、王复明、陈湘生等院士工作室,中铁隧道局集团成立了盾构与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实验室,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汕头海湾隧道项目建设者还立足现场进行科研创新,为大盾构施工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张纯介绍说,苏埃通道开工伊始,就遭遇始发段孤石区重大挑战,尤其在盾构始发段前80米内,面临刀具掉落、损坏、刀盘磨损损坏等重大风险。项目遵循“试验讨论、过程跟踪、分析总结、更新优化”的工作思路,每一步都要求严格、缜密思考,经过多次专家会诊论证、工程师日夜苦思冥想、现场反复试验优化,成功地克服了始发段孤石区的掘进施工难题,期间在开挖直径15米级条件下2次带压进仓作业,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目前,项目的施工队伍分两班作业,一年365天没有休息,为的就是尽快完成这项工程,为汕头海湾两岸人民搭建起一条更为快速的过海通道。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陈斌 文/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