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传承人吴汉涌:坚守活字印刷术的“守艺人”
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图
2019-05-18 16:44
收录于专题:聚焦第15届文博会

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看到吴汉涌摆出的来自道光年间、规格不一的四盒木活字字模,每个人都油然而生地会有几分温情和敬意。在熙熙攘攘的文博会现场,只要有一把小锉刀和一粒小字模,吴汉涌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从容的世界。

他的从容来自于这门手艺:吴汉涌是浏阳“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能熟练掌握反字直刻技艺的传承人。

反字直刻是“益兴堂”一项祖传的绝活,制作字模时,不需要提前在字胚上打墨稿,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这并非易事,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还要对所有字的结构成竹在胸,不用描红打墨稿,直接下刀刻,如果有一丁点错误都无可挽回。

吴汉涌是从18岁开始入行的,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他告诉记者,在1990年代左右,有不少农村的家族开始重视家族历史,重修家谱。“当时师傅带着我们,挑着全幅字模到各个村里去修家谱,江西宜春那边修谱的风气更盛,我们经常呆在那边。一个家族的族谱,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才能修完。给我们一天5块钱人工费,在当时算不错了。”那可能是木活字最后的“市场繁荣”,吴汉涌语气中有些怀念。

后来,随着工厂印刷的普及,吴汉涌他们能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少,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没办法,大家也要糊口。”吴汉涌也经常接一些石刻之类的活来养活自己。后来,有记者偶然发现并报道了他们在小河村的木活字工坊,才渐渐有了知名度,并开始参加一些相关的展会,作为当地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

吴汉涌说,他们保留了道光年间的一整套木活字印刷工具,有130多套字版,8万多个字模。“这一规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他拿出一些字模给记者看,上面已经有了虫蛀的痕迹,要经常拿出来晾晒,洒一些驱虫药。必须保护好这些字模。

他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守护这项工艺的人。

在文博会上,他的展台在长沙馆朝外的位置,也小小地“火”了一把,很多人来问询。传播国学的明德书院就希望吴汉涌能给他们印一些典籍,而有教育机构也向吴汉涌发出订制的邀请,希望把他的作品带回去给学生体验。

不过吴汉涌最担心的是这项技艺的未来。“市场很小众,而且现在年轻人很难去静心学这门技术了,这样下去这门手艺就会失传。”他希望能够通过文博会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技艺,让它能够流传下去。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