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尽管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餐饮业市场受创严重,但餐饮企业全年注册量不降反升,达236.4万家,同比增长 25.5%。据悉,该系列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五年。
其中,深圳数据分析如下:
小吃快餐占比增幅最大,饮品、烧烤位列二、三位
从订单量占比前五位的品类来看,火锅、小吃快餐、粤菜稳居前三,并无变化,川菜发展势头略有下降,跌出前五,势头较猛的烧烤品类占据2020年的第五名。饮品订单量占比扩大1.9个百分点。因气候温暖,饮品在深圳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很多广受群众喜爱的饮品品牌都已进驻深圳,像喜茶、奈雪的茶等。得益于近几年烧烤品类的更新换代,烧烤品类的订单量占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与邻近的广州有相似之处。作为刚需品类的小吃快餐,订单量占比扩大2.8个百分点,至17.0%。
小吃快餐位列榜首,粤菜、烧烤门店数占比增幅大
从各品类的门店数量来看,排在前三的品类保持不变,分别是小吃快餐、饮品店和水果生鲜,面包甜点略有下降,发展势头较猛的烧烤品类占据第五位。门店数量上增幅较大的为烧烤、水果生鲜。烧烤品类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和品类自身升级换代,更符合年轻人消费需求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城市本身的年轻化有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寻找一个放松身心、畅快撸串的环境。
25~35岁占比高达56.5%,20岁以下消费群正崛起
在餐饮消费者性别比例上,深圳在2020年只有小幅变化,仍然是“她经济”占主导。在年龄结构占比上,餐饮消费主体仍为25~35岁人群,这也是餐饮品牌需牢牢抓住的群体。在增幅上,20~25岁消费人群以3.4个百分点位居增幅首位,如何抓住正在崛起的年轻人群体,已成为深圳餐饮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深圳推荐菜多来自火锅、烧烤
深圳人历来有吃烧烤的习惯,推荐菜的一头一尾都是和烧烤相关的菜品,所以烧烤可以成为餐饮人重点挖掘的品类。Top10推荐菜中有3个和火锅相关——麻辣火锅中的小吃红糖糍粑,牛肉火锅中的吊龙及原味椰子鸡。4个和烧烤相关——烤茄子、烤鸡脆骨、烤韭菜和羊肉串。因地域相邻,饮食文化互相影响,这些热门单品与广州非常类似。
深圳滋味
和许多城市比起来,虽然是移民城市,但得益于大家五湖四海的美食胃,深圳绝对是一座“海纳百川”的美食城。
青春是如此肆意,时间是如此宝贵,每一顿聚得起来的火锅,都值得深圳人认真对待。
主打麻与辣的四川火锅或藏于街巷或开在MALL,毫无违和感;北京羊蝎子、天津银鱼紫蟹、内蒙古羊肉等北派火锅虽然没太多单立门户的,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馆也是能吃到。
至于本土或者偏闽粤风味的火锅则更是少不了——风风火火的火锅,一来到东南地区,便多了许多不徐不疾的人间妙味:清鲜的顺德粥底火锅、在寒风中火热的姜母鸭……还有在深圳火热的“海南”椰子鸡火锅,颇见闽、粤一带火锅江湖,面山朝海的真意。
本地人更愿意更形象地称这种吃法叫“打边炉”。
清汤涮取生鲜食材,食材选用自由,以来自南海之滨的文昌鸡、清远鸡与椰浆打底,云南的菌菇,荔浦的芋头,都可在里面浮沉。蘸料里的青柠与沙姜,又为这种火锅点缀了一抹带着东南亚风情的“小清新”。
闽粤两家火锅的代表:八生火锅与打边炉,都是汤底恬淡,口味平和,不愧为火锅界的“老前辈”“扫地僧”。闽式八生火锅,相传便源于南宋武夷山隐士所吃的涮兔肉火锅“拨霞供”(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而粤式火锅的代表打边炉,则可沿袭自唐末越人食俗中的“不乃羹”,在最资深吃货苏东坡的美食笔记里,被称为“穀董羹”,直到清代,才变为广东地方志里的“打边炉”。
打边炉里,藏着火锅“浪味鲜”。摄影/Saymedon
今日的打边炉里,藏着的还有海洋的壮阔。虾、蟹、花甲、鲜八爪鱼、生鱼片等各种海鲜,则点化了肉与骨熬制的醇厚汤底,浓香、清鲜。吃罢海鲜之后,可别忘了来一份广东特色的粿条。
不过如今最为出圈的火锅新秀,还是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牛肉火锅店,讲究鲜肉现切。
地道的潮汕牛肉店,要么一楼卖牛肉,二楼涮火锅,要么就索性开在牛肉屠宰场旁,就地成“火锅大棚”,除了肉,就是牛骨汤锅底。牛丸配汤,炸蒜调沙茶酱,先热个身,再端上一盘盘的特色牛肉,如脖仁、匙柄、五花趾、胸口捞、吊龙……令每一个潮汕人,都成为“庖丁解牛”的大师。
下肉前,先来个牛肉丸开开胃。
嗯,是否活生生把准备睡觉的你馋得翻身而起,“打边炉去”!
(原标题《〈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发布,深圳人爱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