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里有巴黎的前世今生
蓝笑笑
2019-04-27 10:16

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已经过去整整十天了,可每当看到当日大火肆虐的场景,看到那著名的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无数人都会再度心碎。本期书单,我们精选了十本巴黎之书,也许《海明威的巴黎》作者罗伯特·惠勒的话可以代表我们的心声:“巴黎希望被看到,被感受,被这样记住:虽然经历了无数时光的风雨侵蚀,却依然美丽。现代世界,不管经过多少岁月和新奇,始终接受它的地位——似乎总在向这座具有深远历史底蕴的城市鞠躬致敬。”

巴黎圣母院尖顶倒塌前后

据说有人类居住的巴黎历史,已有2000多年之久。而巴黎得名还是在公元四世纪,而取名者是罗马人。中国读者此前最经典的法国历史读本,是法国史学家基佐的《法国文明史》,而此书开篇也正是公元四世纪。不过,基佐的传统史学叙述,被法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乔治·杜比和罗贝尔·芒德鲁的《法国文明史》所更新,在后者的叙述中,法国的历史被后推至公元十世纪才开始讲起,确切地说,彼时的法国只是一个被夹在马恩河和瓦兹河之间、在巴黎和桑利斯两地之内的乡村小国,杜比和芒德鲁的理由是,从那时开始,以高卢人为祖先的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发展才再也没有被外族入侵中断。很显然,杜比和芒德鲁的观点更合乎逻辑。

《法国文明史》 [法]乔治·杜比 / [法]罗贝尔·芒德鲁 傅先俊 译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9年3月版

众所周知,新史学或者说其主流之一的年鉴学派,对历史的研究重点并非像传统史学那样只对准重大历史事件、帝王宫廷生活以及政府间的政治、外交、军事活动,而是着重挖掘经济、社会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意识如何形成。杜比和芒德鲁这本《法国文明史》被誉为新史学经典著作,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详细而完整地阐述了法兰西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演变,容纳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几乎所有领域,堪称了解法国社会古今和法国人思想意识来龙去脉的百科全书。在这本书里,作为法国文明中心的巴黎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该书上册的封面就是巴黎圣母院),而巴黎圣母院也多次成为某段历史的地标与精神坐标,比如被两位作者称为法国历史“大进步世纪”的公元十一世纪,最具标志意义的事件便是1163年巴黎圣母院主祭台的竣工,除了巴黎吸收法国南部的艺术之长,使建筑技术得以改进,还有哥特式风格的使用。这一举动在当时,绝不意味着革命性只限于建筑领域。

《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美]谭旋 著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黄丹璐 译 2019年3月版

美国历史学家谭旋(Timothy Tackett)是美国学界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代表人物,近期有他的两本重量级著作被翻译引进,对法国大革命史感兴趣的书友而言不啻为福音。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史的转折点之一,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与启蒙主义那些崇高的人道主义理念联系在了一起,并产生了深远并广泛的影响。然而,短短几年后,这场大革命就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恐怖统治”,从1793年夏天到1794年夏天,仅一年的时间就有上千人被送上断头台。1789年革命伊始那宏大、高尚的理想,为何到1793年变成了暴力和恐怖?谭旋的最新著作《暴力与反暴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其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当属该作不仅关注作为大革命主导者的政治行动,还有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的动因,这其中不只包括革命领袖,也有普通大众。

《路易十六出逃记》 [美]谭旋 著 赵雯婧 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谭旋的另一本著作《路易十六出逃记》同样是对法国大革命如何失控进而走向暴力恐怖进行阐述。这本书中,作者除了法国与欧洲许多地区之间的战争、围绕在革命领导人之间的党派之争,又给出了另一个恐怖之源,那就是当时在位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放弃了以他为名义建立的新政府,与家人试图逃离巴黎。这一“戏剧性尝试”最终启动了规模超乎寻常的一系列行动与反应,从而让强烈的情绪化彻底主导了法国大革命。

《烽火巴黎:1939-1944》 [英]戴维·德雷克 著 李文君 / 王玥玄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当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全世界说:“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深邃的宿命。”事实上,这座千年的古建筑也同样是巴黎乃至法国历史的见证者。巴黎圣母院不但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激情与血腥,还在1940年纳粹德国军队的攻势下,与巴黎一同陷落。1940年5月19日周日,时任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与自己后来的继任者、法国一战的英雄贝当将军,以及其他内阁成员一起在巴黎圣母院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弥撒,他们中有无神论者,有不可知论者,然而此时却一起虔诚地向米迦勒天使长请愿,向圣雷米祷告,求圣女贞德保佑……总之不管是圣经人物还是神话传说,据说能庇护法兰西的天使神仙都成为了他们的祈祷对象。这个画面发生在纳粹德军进入巴黎之前,经英国学者戴维·德雷克刻画,“足以证明情况比想象更为绝望”。《烽火巴黎》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生活的困苦。作者大量取材于当事人的日记与回忆,以及警方记录和媒体信息,竭力还原出二战期间巴黎人民的生活景象与心理变化。

《无限颂·谈文学》 [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著 刘成富 / 段星东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8年9月版

读完沉重的历史,让我们用浪漫、迷人的巴黎文化舒缓一下。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才华横溢,文学、艺术、思想诸领域无所不谈的《无限颂》,凝聚了他的学识与观点。在这本《谈文学》中,马拉美、普鲁斯特、巴塔耶……一位位法国文坛巨擘被索莱尔斯点中并解构,一篇篇读起来看似碎片,其实内在是有许多线索串联的,比如索莱尔斯自我的语言体系,比如巴黎一个个地标——天文台大街、高蒙赛马场、克里希广场……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 [法]贝尔纳·皮沃 / [法]塞西尔·皮沃 肖林 译 海天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是龚古尔学院院长、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贝尔纳·皮沃与其女儿塞西尔·皮沃共同创作的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其中有这对爱书父女的阅读之法、技巧与趣味,也有他们父女俩在巴黎寻书访书的“阅读地图”,而此书编辑随文所配的大量有关阅读的照片,一幅幅翻来让爱书的朋友们亦能感到天涯有伴、吾道不孤。

《海明威的巴黎:语词和影像中的作家之城》 [美]罗伯特·惠勒 著 杨向荣 译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版

《海明威的巴黎》同样是一本文字与图片巧妙搭配的书。作者惠勒是海明威的铁粉,而这本随笔摄影集则是其写给上世纪20年代巴黎这座文化之都、艺术之都的情书。欣赏书中惠勒拍摄的90幅巴黎黑白照片,无异于一次充满文艺气息的“巴黎深度游”,而阅读他的隽永文字,更是一次对“流动盛宴”的重返之旅。比如这段写巴黎圣母院的文字:“(巴黎圣母院)有种灵性的魔力,笼罩着巴黎城,白天变成地标性建筑,晚间则化作明亮的幻景。”

《都市漫步者:漫步巴黎的艺术》 [意]费德里科·卡斯蒂利亚诺 著 孙双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

游走于巴黎的,不光有昨日的海明威和今天的惠勒,还有意大利的“背包客”卡斯蒂利亚诺以及他笔下的人,这本出自其手的《都市漫步者》,从文学和文化角度对都市漫步者形象的起源和演变进行研究,还有曾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漫步过的社会名流、文人才子、艺术巨匠的奇妙故事。

《沉睡的记忆》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 吴雅凌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11月版

现实中巴黎的故事妙趣盎然,而虚构中巴黎的故事则更加诡谲神秘。《沉睡的记忆》是法国著名作家莫迪亚诺于201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小说新作,依然是80多页的中篇,依然是谜一样的往事,依然少不了确切地点和确切的时间。这一切,都很莫迪亚诺。然而饶有新意的是,这次莫迪亚诺除了继续充当“时间侦探”,还用他虚实相间的文字记录着文学沙漏中不停旋转的巴黎。于是,我们在人物对话中,看到了被莫迪亚诺隐于其中的欧仁·苏和巴尔扎克的小说名,还有波德莱尔、奈瓦尔、普鲁斯特、季洛杜的身影与传闻。

《卡利尔》 [法]雅斯米纳·卡黛哈 海天出版社 邓颖平 译 2019年3月版

加缪之后,当代最杰出的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作家雅斯米纳·卡黛哈一如莫迪亚诺,同样喜欢在小说的一开头给人以巨大的疑惑或震撼,然后开始时间倒转,向过去探寻今日之答案与意义。《卡利尔》是继“当代东方三部曲”《喀布尔之燕》《哀伤的墙》《巴格达警报》后,卡黛哈最新的小说力作,故事的开端是这样的:2015年11月13日夜,法国足球队在法兰西体育场迎战德国队,巴黎市中心的餐馆几乎家家爆满,而卡利尔却在身上绑上了炸弹背心。卡利尔是谁?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了人物的命运,也为了巴黎命运,你能不一口气读下去么?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蓝笑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