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给你一份关于书的书单
蓝笑笑
2019-04-22 11:32

书籍的内容无所不包,不论哪方面的书,就是再冷门,也总会有它的受众和拥趸。有一种书,它的读者是全天下的爱书人,这就是关于书的书。本期我们推荐十本“书之书”,它们涉及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连接起来正是书的命运——被出版,被购买,被阅读,被评论。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了,我们将这份书单当做给所有爱书人的礼物。

首先,我们先推荐三本出版人的书。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只是普通读者,读读书也就罢了,为什么要了解出版人和出版业的生态与业态。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有读懂了这些优秀出版人的理念、思路与具体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书架上以及手中为什么会有这些书。换句话来说,出版人就是那些决定了我们读什么书的人。

《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 [意] 罗伯托·卡拉索 著 魏楠 译 2018年5月版

罗伯托·卡拉索,意大利阿德尔菲出版社的掌舵人,被称为意大利的“出版教父”,《巴黎评论》评价其——“他本人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学出版规范”。在这本《独一无二的作品》中,卡拉索精心地列举其操作的经典出版案例,耐心地梳理出版这门学问的种种细节与策略,譬如何谓出版?何谓出版的基本流程?出版机构的运作模式又有哪些?经这位“老行尊”一讲,出版不但变得明晰易懂,更充满了趣味性。该书可以视作出版入门书,也是一部卡索拉的个人文学回忆录,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


《我的出版人生》 巴尼·罗塞特 著 张晓意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卡拉索曾说过,“让一个贵族青年花光钱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其创办一家出版社。”这话与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独立出版家之一巴尼·罗塞特的名言“我拥有非凡的出版生涯,却没有赚钱的智慧。我们不谈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罗塞特虽是“富二代”,可他当年接手格罗夫出版社时的创业启动资金也仅有三千美元。在四十年的时间里,这家独立出版社能把贝克特、聂鲁达、帕斯、大江健三郎、品特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收入旗下,更把没人敢出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裸体午餐》等“禁书”源源不断、无删节地出版于大众面前,全赖有神一样存在的巴塞特。如果你想了解这些出版往事,请看这本罗塞特的回忆录《我的出版人生》。

《作家和出版人》 [德] 西格弗里德·温塞德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卢盛舟 译 2018年11月版

与五次三番挑战美国审查制度的巴塞特不同,西格弗里德·温塞德是一位冷静、清醒、务实,而又博学的出版家,就如同他所在的德国盛产哲学家一样,温塞德也同样是出版界的思想者。在他治理下,苏尔坎普出版社不但成为德国最经典、多元、进步的出版社,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黑塞、布莱希特、瓦尔泽、里尔克、伯恩哈德、汉德克等德语文学巨匠的著作被这家出版社带到世人眼前,此外,温塞德更坚定地用出版哲学思想类图书推动着时代思想的进步。在这本《作家和出版人》中 ,温塞德用五篇文章生动地阐述了作家和出版人的默契、合作、冲突与误解,进而探讨了出版人与生俱来的“角色冲突”,阐释了文学对时代的意义为何,文学出版人的职责为何。

《书店东西:世界二十一家独立书店》 [韩]金彦镐 著 金丹实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书出版了,它的命运就是等待着被它的知音遇到,翻开,钟意,并掏钱买回家。这样一来,在书(作者)和读者之间就有了一个中介,或者说一个连接,这就是书店。当然了,现在人们买书很多是在网上,但你在网上书店只能买到书,并不能像在真实的书店里那样汲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感动、滋润身心。韩国出版家、作家金彦镐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以充满情感的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世界上二十一家独立书店和它们的故事,从而造就这本《书店东西:世界二十一家独立书店》。书中,有被跨国企业觊觎空间的荷兰老教堂书店,有被BBC评为“世界十大最美书店”的中国先锋书店,有专为妇女和儿童服务的日本蜡笔屋……其实,我们对书店的热爱绝不仅仅因为这里有书,金彦镐的话也许能道出所有爱书人的心声——“当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彷徨之际,最好的去处应是书店;被无以言说的孤寂围困之时,能让灵魂得到抚慰的空间也是书店。”

《加缪书店》 [法]卡乌特·阿迪米 著 孔潜 译 海天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我们还选了两本讲书店故事的小说,毕竟,在书店总是能发生或者我们希望发生浪漫而又美好的故事。《加缪书店》是一本虚构与非虚构相间的文学作品,因为书中那间坐落在阿尔及尔市哈马尼街2号乙的橱窗上写着一行“读书之人价值倍增”的只有7米长4米宽的“真财富”书店是真实存在的。而这间书店的创办者爱德蒙·夏洛更是阿尔及利亚赫赫有名的书店老板和出版商,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以“催生和选择年轻的地中海作家”为己任,开办了“真财富”书店,同时又出版了加缪和朋友集体创作的剧本《阿斯图里亚斯起义》,当时,加缪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陌生人”。生于阿尔及尔的法国“85后”女作家卡乌特·阿迪米,通过查找材料、走访当事人,让一段难忘的历史浮出水面。而对于那些被岁月模糊的人与事,阿迪米也发挥了她小说家的想象力,将真实与虚构融合得天衣无缝。

《塞纳河边的旧书店》 [美]利亚姆·卡拉南 著 戚悦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版

《塞纳河边的旧书店》出自美国作家利亚姆·卡拉南之手,是一本充满文艺和浪漫气质的小说,喜欢背包游览的朋友,可以把此书当成是一本巴黎的文艺导赏,因为书中有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与《尤利西斯》的尘封往事,有《麦德兰》作者贝梅尔曼斯的老酒吧和他的爱恨情仇;而钟爱经典文学的朋友,也可以跟随作者在塞纳河边来一场关于文学的寻踪之旅,因为书中那位嗜书如命的二手书店老板,会为每一位上门的顾客(也为书前的你)一本又一本地推荐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流动的盛宴》《芬尼根的守灵夜》……相信每个热爱书籍、热爱美景、热爱巴黎的朋友,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慰藉与满足。

《阅读:存在的风格》 [法]玛丽埃尔·马瑟 著 张琰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版

把书买到手后,我们将之装进书包,在巴士、地铁上阅读,在咖啡馆、公园里阅读,或是我们把书背回了家,沏一壶茶或咖啡,放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把灯光调到适合的亮度,然后把书捧到手上,一页页读下去。法国学者玛丽埃尔·马瑟的《阅读:存在的风格》,是一本探讨与分析阅读与生活,或者说阅读本身即为生活的文化随笔。是的,在阅读中被触动,是无数人的共同经验。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以普鲁斯特、萨特、罗兰巴特等作家的阅读经验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改变。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马瑟对作者文字和读者心理的细腻把握,使她得以将阅读中通常难以言说的奇妙体验娓娓道来。


《一种文学生活》 黄荭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8年9月版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存在风格的碰撞,是一种向他者的持续开放。这种碰撞既让个体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又令其迷失和质疑自己的身份,以一种新的视角观察外部,进而实现自我的重塑。阅读学者、翻译家黄荭的随笔集《一种文学生活》,不仅会服膺她在学术上的博闻强记,服膺她在研究上的抽丝剥茧,还能有一种书友之间惺惺相惜的感动。就像作家鲁敏形容黄荭:“(她)阅读量巨大,兴趣广泛,好奇心、游戏心、耐心与爱心一样不缺,同时还葆有一种中学女生式的勤奋。”在书中,我们还能读出黄荭对书和读书单纯而炽热的爱。

《谁不爱被当成圣人对待》 [英]玛丽-凯·维尔梅斯 著 盛韵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玛丽-凯·维尔梅斯在英国乃至欧美读书界大名鼎鼎,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最独特最犀利最有趣的图书评论者,更因她于1979年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伦敦书评》,并从1992年起一直担任主编至今,如今,“有一支能力强、有冒险精神的撰稿人大军随时准备发声”的《伦敦书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有特色的书评阵地。《谁不爱被当成圣人对待》是玛丽-凯在《伦敦书评》上发表的文章结集,书中既有她的书评书话,也有她缅怀回忆的书人书事。本书除了文章面向八方,编选得特别好,译者盛韵也功不可没。


《独抒己见》 [美]纳博科夫 著 唐建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现在不少书评都因为措辞过于客气而显得观点不明,而这种现象在《独抒己见》中是找不到的,这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是纳博科夫。“我思考时像一个天才,书写时像一个优秀作家,说起话来却像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纳博科夫此言明显是虚晃一枪,紧着着,我们就读到了诸如“勃洛克的长诗软弱无力”“经由一种悲剧命运的折射,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显得比实际成就更伟大”“《芬尼根的守灵夜》过分复杂的词语如同癌细胞一般扩散”之类的毒辣评论。占本书三分之二篇幅的,是纳博科夫生前接受媒体采访的访谈录,这些媒体中,既有专业深度的《纽约时报书评》《巴黎评论》,也有热衷八卦的《花花公子》《时代》。也许纳博科夫觉得只施展“毒舌”还不过瘾,他还通过11封致编辑的信、14篇文论对他喜欢和讨厌的人和书继续评而论之、释放观点,过瘾极了!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