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
睽违近三年,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永乐大典》将再次向公众展出。除了有9册珍贵嘉靖副本亮相,各种互动游戏也将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本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5月26日,国家图书馆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本次“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浙江下沙奥特莱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将于5月31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正式开展,6月1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大典犹看永乐传”
展厅入口
“珠还合浦,比喻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比喻历经劫难、重见光明。本次展览精选包括善本、舆图、手稿等在内的馆藏精品,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辑佚影印等内容。”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发布会上介绍说。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它成书于明永乐之初,重录于嘉靖之末,曾是嘉靖皇帝喜欢的案头书,但历经数百年岁月,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60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截至目前仅有400多册、800多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收藏224册,,是《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
观众观看展览
本次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展览特设单元展示《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以图表加重点事件描述的形式,细致全面地整理了《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深度挖掘了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围绕大典进行的部署安排,展现了一代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地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工作;同时,回顾了抗战时期《永乐大典》等古籍善本南迁、运美往事,梳理海外《永乐大典》的回归历程,帮助观众了解《永乐大典》在旧中国飘摇多舛的命运,以及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社会各界人士为将其传承后世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散落天涯又回归
展品
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件),其中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即“人”字册,“陈”字册,“农”字册,“易”字册,“颂、溶、蓉、庸”字册,“郎”字册,2件“水”字册,“士”字册。有多册是海外回归的代表性《永乐大典》,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国为北平图书馆购入的“农”字册,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送还中国的“颂、溶、蓉、庸”字册,1955年德国政府送还中国的“士”字册等。
此外,还有1950年顾子刚捐赠的“易”字册,1951年徐伯郊捐赠的“郎”字册,1951年商务印书馆捐赠的“水”字册,1958年北京大学捐赠的“水”字册等,充分体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华典籍的重视、爱护之心,这些慷慨无私的捐赠如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图书馆,也让珍贵古籍惠及更多社会公众。
展品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展览将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类书进行介绍,专门对“类书”这种传统书籍类型进行科普。
《永乐大典》“合古今而集大成”,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自明中期至今,历代学者从中辑佚的步伐从未停止,展览将以封面集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旧五代史》《直斋书录解题》《宋会要辑稿》等部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书籍。
除《永乐大典》外,展览还配合展出明抄本、明刻本、明拓本等40余册(件)古籍精品;此外,将展示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入藏《永乐大典》的相关档案复制件,让观众全面了解《永乐大典》及其传承历史。
鲁迅助力 大典入藏
展品
“这本人字册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入藏国图的。”展览现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指着一册嘉靖副本讲出一段典故。
1909年8月5日,清学部奏请将内阁、翰林院仅存64册《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图家图书馆前身)。由于这批书被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搬至其家秘藏,手续未能马上办理。中华民国成立后,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事务,他多次向陆润庠索要,这批书最终于1912年7月16日经民国政府国务院批准,劫后余生的64部《永乐大典》其中的六十册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其他四册则置于教育部展览。之后这四册也送归京师图书馆。
鲁迅不仅是著名文学、艺术大家,还擅长古籍整理与研究。曾利用《永乐大典》对部分古籍进行校勘和补遗。
“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收录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先生的文章《原人》”陈红彦介绍说,“人”也有写作“仁”,韩愈作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意思就是为人需要“仁”,仁的核心是“爱人”。韩愈将人视为天地间的主人,他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该施仁义并惠及普天之下,让万物得到本应拥有的太平。
《水经注》合璧 弥足珍贵
嘉靖副本人字册
“这次我们展出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中,其它的都是单独某字册,只有水字册展出了两件,分别是来自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的捐赠。之所以特别展出这两件水字册,是因为背后还隐藏着《水经注》合璧的故事。”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在新闻发布会上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展品背后的故事。
据介绍,《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在混乱中分散,其前半部也就是11127至11134共四册,原来曾藏在蒋孟苹家的密韵楼。1926年由蒋氏售归商务印书馆。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该馆涵芬楼所藏21册《永乐大典》捐献国家,其中就包含这四册《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前半部。后来这四册《永乐大典》又被拨交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
《永乐大典》后半部原为李宗侗旧藏,后被李宗侗出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北京大学把这四册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至此,《水经注》前半部和后半部在北京图书馆完成合璧。
“大家都知道,历经数百年岁月兵燹水火等原因,《永乐大典》星散飘零,百不存一,很多资料被损毁。因此,这部在国图合璧的《水经注》尤显珍贵。”他说。
互动体验,感受典籍魅力
嘉靖副本水字册
为了让展览更具体验感、参与性,本次展览加大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力度,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国之瑰宝的独特魅力。展厅入口处设有沉浸式环幕体验区,创造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沉浸式体验。“名家带你临大典”触屏游戏和永乐版式透明屏互动游戏,能让观众体验台阁体书法,学习古籍版式知识。笔墨纸砚互动游戏和《永乐大典》知识互动游戏,则是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纸张之良和用墨之精,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医养生、书法、动植物等知识。
此外,展厅触摸屏提供《永乐大典》回归图表和《永乐大典》数据库供大家查阅。《永乐大典》数据库利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高清仿真影印的成果,首次集中发布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家收藏机构所藏《永乐大典》的高清彩色图像,辅以图文对照、版式还原、全文数字检索等功能。
为了配合展览,国家典籍博物馆还策划了4种研学课程及1个主题活动,内容涉及《永乐大典》的编修始末、内容体例、史实故事、回归辑佚等,借助永乐抄经、图画鉴赏、版式制作、诗文吟诵等互动体验,用多种形式展开《永乐大典》这幅历史画卷,让观众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中华典籍与文明的厚重。
成立研究中心,续写前辈故事
互动体验
为全面推进《永乐大典》保护和研究,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国家图书馆将正式在古籍馆加挂“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牌子,旨在联系团结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为学界提供服务、建设永乐大典资源库等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文创、利用多媒体宣传推广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推出更多新的成果。
研究中心拟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委会主任安平秋,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陈力,中华书局有限公司编审张忱石等在《永乐大典》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学者为特聘专家。下一步,希望在众多学者和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对《永乐大典》的编纂成书、散佚收藏、修复保护、影印出版等进行更全面的研究、更深入的资料挖掘和更充分的数字呈现,让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播更广,以期取得更丰富的成果,续写前辈们的典籍故事。
(原标题《到国图来看<永乐大典> 9册嘉靖副本近年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