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园林视为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对话、地域文明的最高体现
童明
2019-04-13 08:56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全书列举概述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等,共收录精美图片100余幅,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直观欣赏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本期我们特别邀请童明教授对这本书撰写精彩导读。


《东南园墅》插图寄畅园一景


西方园林实则悦目 中国园林意在会心——关于《东南园墅》

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代表着中国传统景观艺术之最,长期以来,渐成共识。然而这一普遍共识,却很难转化成为一种实质性的认知方法,因为观赏一座江南园林,需要理解它所包含的中国哲学和美学内涵,需要熟悉它所植根的深厚传统与文化土壤,需要懂得它特有的、别致的风格与意境。

这种困难性相应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东方园林的认知大多集中于日本园林,甚至认为日本是东方园林艺术的起源,并对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产生了影响。为了辩驳这种观点,更为本质性地呈现中国园林的特征,童寯先生在《东南园墅》一书中,就从东西方园林之间的差异性开始谈起。

他在书中写道: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中国园林意在会心。



《东南园墅》 童寯 著 童明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正是这种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园林并非如同西方园林那样成为一种公共景观场所,而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一座文人园林就如一幅写意山水,一幅三维风景。在这样一幅特殊画面中,观者是“漫游”,而非“径穿”。园林中的弯径、曲廊和屏门,并非只是为了通达;云阶、石桥与假山,也并非只是为了游玩。园林不是一种娱乐消遣之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江南园林的本质,在于它的艺术性。对于文人而言,“中国园林实为现世之梦幻虚境,臆造之浓缩世界,堪称虚拟艺术。”当人们不再纠葛于园林,而开始生活于画卷中时,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则会释然而解。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情趣如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

童寯关于江南园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成书于1937年的《江南园林志》,然而他的《东南园墅》,却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

《东南园墅》是童寯一生中最后完成的一部著作。1981年,该书以《东南园墅略》初步成形,在随后不多的时日里,即使病重住院以及转诊北京,他都随身携带书稿,时加订正。1983年初春,在临终前的病榻上,童寯以坚韧的毅力完书成稿。1997年,时逢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70周年之际,《东南园墅》正式出版。



《东南园墅》(英文版) 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n China 童寯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年版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这本最后完成的著作采用英文写作。清华大学的汪坦先生倾注心力,完成了第一版的中文翻译工作,使之相隔十数年后得以面世,同时也由编者配以相应的插图与图片。

另一同样不太为人所知的因素在于,该书可能是童寯关于园林的最早写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归来,在东北大学建筑系刚刚任教一年多的童寯被迫南迁,经历辗转来到上海,从此在一个彻底陌生的文化地域里开始了全新的事业生涯。就在上海这短短不到六年间,童寯几乎从零开始,完成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江南园林志》的写作。这部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书于1937年,是我国现代最早一部运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也是学术界公认的继明朝计成《园冶》之后,在园林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大约与此同时,童寯在上海为《天下月刊》(T'ien0 Hsia monthly)撰写英文论文,其中的一篇Chinese Gardens: Especially in Kiangsu and Chekiang(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于1936年发表,在简明的语境中,把江南园林的精髓尽显而出。随后该文进一步发展,在1940年由夏威夷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李绍昌( Lee, Shao-Chang)教授主编的Chinese Houses & Gardens(园庭画萃)中,以Chinese Gardens: Contrasts, Designs(中国园林:对比与设计)为题发表,成为中国作者最早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的英语文献。

童寯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之所以卓越,除了其中所包含的弥足珍贵的史料之外,实质上也在于他的学识修养。因此,《东南园墅》可谓最早起笔,最终完成的一部著作,历时一生。



童寯先生与孙子童文(左)、孙子童明(右)在文昌巷52号庭院中。

童寯先生写作《东南园墅》的本意,并不止于向外界介绍这块当时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化瑰宝,同时更加在于呈现他对于江南园林所作的精辟解析。他认为,在崇尚绘画、诗文和书法的江南园林中,造园的意境并不拘泥而迂腐,相反,舞文弄墨如同喂养金鱼、品位假山那样漫不经心、处之淡然,隐逸沉思则比哗众喧闹更加令人愉悦。西方园林虽然也能使得植物、水体与建筑巧妙结合成为一体,但江南园林却能够将自然的鲜活、生命的搏动,优雅地传达给受众。由此而言,江南园林的宗旨更加注重精神哲理,而非浅止于感性体验。

在他的文章中,童寯曾经描述穿过蒂沃利的艾斯泰庄园的昏暗的走廊和大厅之时,眼前随着一片无比壮丽的风光的出现而豁然开朗,而这种体验则与在中国园林中的游览体验并无二致。童寯将园林视为人类与自然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层对话,地域文明的一种最高体现。因此他认为,争辩中国与西方园林谁更优越并无意义,因为二者来自于各自所在地区的艺术、哲学和生活,同样都非凡而伟大,只有在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视域中,江南园林的独特性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童寯先生对于园林研究的重要价值主要在于他本人作为建筑师的眼光和功底,这使他能够超越仅仅是文本中的描述,而进入到实质性的体验之中。“一跨或数跨大型结构,列柱所构之崇厅高堂,踞于要冲,成为园林构图之一道强音。”在他的文字中,人们可以关注到“中国园林常环以高垣,犹如欧国中世纪庭园,屏蔽凡俗之外界。”童寯梳理出建筑对于园林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江南园林中,建筑轻松愉悦、鲜活成趣,令人赏心悦目,“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由于建筑的精妙布局,游者眼前所见,仅为整体中之某一局部。每当游者向前探寻,常会一次又一次,想出意外,噫嘻太息。

这种视角使得童寯特别注重园林在现实环境中的存在意义。在针对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的批判中,他认为,“园林这般充满生气之活物,能否按照无生命之博物馆珍品,摆放陈设,供人观览?一座中国园林,或其局部,能否移植大洋彼岸,进行东西方之合成?采用砖瓦复制园林是一回事,再生复兴,激发生命精神,则全然另一回事。”

充分欣赏一座真实而非模仿中国之园林生活,必须亲历其境,漫步逗留,立坐进出,认真体验整座园林院墙内之每一角落。因此,在这点意义上,童寯赞同歌德的观点:仅当真正绕行并游走其中时,建筑生命才能得以体验。

延伸阅读



《蕴秀之域:中国明代的园林文化》 [英]柯律格 著 孔涛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9年1月版

《蕴秀之域》是著名汉学家柯律格基于对中国明朝园林艺术的理解与掌握,他在书中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谁拥有园林?谁拜访园林?他们如何通过绘画或视觉形式传递园林的意义?这些陈述对中国不同社会层次的人而言有何不同?柯律格针对中国园林文化,通过一张张具有说服力的图片,经过对广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第一次从历史和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他的这些设问进行了解答。



《撕碎建筑的硬壳》 [日]隈研吾 著 朱锷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撕碎建筑的硬壳》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反造型》的再版。书中通过隈研吾最著名的几个建筑设计案例,包括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展示隈研吾在建筑材料、与自然的关系性等方面的探索,深度挖掘隈研吾的建筑哲思与设计理念。

编辑 李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