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广东情缘

深圳特区报特派长沙记者 刘良龙 李竹 文/图
2021-05-25 00:32
摘要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国士虽去,风范长留,前来送别的人群一波接一波,在厅前敬献鲜花,寄托无限哀思。作为袁隆平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深圳赶来长沙送别袁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研究员武小金告诉记者,袁老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不仅与深圳结缘,还与湛江、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江门等地结缘。

深圳特区报5月23日在A1版刊发通讯《80岁生日在龙岗度过:“杂交水稻之父”的深圳缘》,5月24日在A3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通讯《袁隆平院士深圳创新团队回忆袁老:他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原龙岗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林伟君追忆袁隆平:“我与袁老是‘忘年交’”》《一座城市对科学家的敬仰:深圳有条“隆平路”》《没有农村的深圳有现代农业》《种植杂交稻农户每年多赚3000多元》。这些通讯全面展示了袁隆平与深圳的不解之缘。

“袁老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武小金回忆,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当时属广东管辖的海南岛发现一株野败型野生稻,取样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15%-20%。三系杂交稻良种的育成,离不开广东培育的另一种杂交稻“广场矮”。“广场矮”是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黄耀祥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后来,袁隆平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武小金回忆说,2009年,当时的广东省农业厅与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合作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自此,为了广东的粮食高产优质,袁老不辞辛苦,奔赴广东各地指导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建设。袁老坚持每年两次以上到广东指导,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江门等,广东的高产区示范基地,他基本都去过,可以说,他的脚步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2013年,广东乐昌市梅花镇的一季晚稻超级杂交稻示范片项目首破单产800公斤的纪录;2016年,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双方的合作硕果累累。在保障粮食生产方面,袁隆平还在广东率先提出“稻—稻—薯”的模式——“早造优质稻—晚造优质稻—冬种马铃薯”,一年实现三收,有力保障粮食生产。目前在广东多地推广的“稻—稻—薯”的模式,正是袁老那时提出来的。

“2019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究团队通过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在海水稻发源地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海河潮汐区域,建设了第一期面积1100亩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测试与展示基地。” 据武小金介绍,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成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并建议和支持湛江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袁老还表示,希望能与湛江的专家共同努力,研究选育耐盐碱高产水稻,并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尽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谈到自己工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时,武小金回忆道,从2004年开始,袁隆平就常常在研究所内的杂交水稻试验田进行科学实验。当时,袁隆平对深圳研究所提出了“两个希望”:一个是希望培育优质杂交稻米,让老百姓能吃上便宜优质的大米;二是希望以深圳为前沿开发基地,让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走向国际。如今,第一个目标,深圳已基本完成。对于“第二个目标”,深圳培育的优质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已经逐步走向了国际,在巴基斯坦甚至还有引进种植我们自己培育的水稻。

为了不负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不负人民群众的期待,武小金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虽然深圳培育水稻新品种开始走向国际,但依然没有打造成属于自己的品牌。我们还需要比肩‘泰国米’,让自己的品牌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目前,研究所最主要的目标是,研究出优质的超级杂交水稻,让深圳乃至全国的人们都能吃到便宜的优质大米。

采访的最后,武小金告诉记者,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悼念袁老,是对袁老事业高度的认可及期待。“今天之后,我们的肩上多了一份厚重的责任与压力,但在未来,我们定会完成他的梦想。”武小金表达了自己对袁老师离去的不舍之情。他说,唯有将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懈前行,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告慰。

(原标题《袁隆平的广东情缘》)

编辑 编辑-关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编辑-范锦桦(外平台)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长沙记者 刘良龙 李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