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家陈履生在关山月美术馆开讲《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5-24 13:01
摘要

为了让市民更好理解红色经典作品,关山月美术馆的公益文化品牌——四方沙龙日前邀请知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陈履生,为市民带来一场《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的讲座。

新中国美术史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已经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和时光长廊中。为了让市民更好理解红色经典作品,关山月美术馆的公益文化品牌——四方沙龙日前邀请知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陈履生,为市民带来一场《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的讲座,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

陈履生

●以个案入手解读美术史

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如同绵延生长、常看常新的生命体,持续释放艺术表达的温度、力度与深度。回首凝望70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一部表现社会发展变化的艺术史、一部新中国本土造型艺术语言的演进史,更是一部由视觉图像汇聚呈现的中国革命史。

在讲座中,陈履生从个案入手,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历程娓娓道来。他认为,这些作品作为图像化的革命历史,其中所表现的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艰苦岁月、历史转折、不屈不挠、胜利欢歌,都填补图像欠缺的空白,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

陈履生认为,作为延安传统的承传与发展,1949年之后的革命历史画创作此起彼伏,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画家们在时代的发展中,集体编著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精彩篇章。陈履生介绍说,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在岁月发展中不断开拓。“许多重要的题材,如建党、长征、抗日等在创作上不断深入,在形式语言上不断丰富,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经典题材。”

陆俨少 《伟大的起点》 中国画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与时代同频共振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在陈履生看来,正确理解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它们与其关联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回到这些创作的历史原点上看当时的创作问题,看当时的创作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诸多不易。”

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艺术的要求也有差异。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美术创作中,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视觉意象,并在造型艺术语言层面树立油画民族化的风格典范。陈履生介绍说,其实这件作品也有好几个版本,“它们都是反映同一个事件。在同一个事件的判断上以及表现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另外,他还举例以中共一大会址为对象的作品,如唐云画的《中共一大会址》、陆俨少所创作的《伟大的起点》、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启航》等。陈履生认为,建党题材的创作,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之后,不断在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展现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真实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并非易事。这既需要艺术家对历史事件有宏观和感性的把握,又需其在具体的创作中进行跨越时空的艺术转换与情节设定,通过作品来展现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真实。

陈履生以建党题材为例,介绍美术创作的难点和突破点。“就美术创作的题材而言,建党与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中的其他题材有所不同。这一题材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固定的。限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相关人物的具体细节,有不确定性,就成为创作中表现主题的难点。”

陈履生认为,从《红军过雪山》到《东渡黄河》《夜渡黄河》,到1987年全国美展中出现了金奖作品——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这些经典的作品背后都凝聚着艺术家对百年中共党史的深入研究。

他分析,社会需求的增多,各博物馆、美术馆加大收藏的力度,也促进了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社会和公众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重新认识,市场的推高,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新时期的发展。”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