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影响后世司法实践与法学思考的诉讼案
雪堂
2019-03-10 10:11

《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 [美] 理查德·克鲁格 著 杨靖 / 殷红伶 译 东方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林达讲述美国建国史的系列著作在国内相继问世,滋养出大批对这些史料产生兴趣的中国读者。即便如此,美洲英属殖民地最初争取新闻真实的发轫——“曾格案”对他们来说仍然相对陌生。资深媒体人、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这部《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正是对该案的专门研究。

“曾格案”被认为是与“塞勒姆审巫案”齐名的北美殖民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案。案件发生在独立战争的40年前。1734年11月,由于被当局视为长期以来在其所创办的《纽约周报》上刊登批评、揭露、诋毁纽约殖民地总督及其属下官员的报道,印刷商约翰·彼得·曾格因“煽动诽谤罪”被捕入狱。囚禁时间前后长达九个月。1735年8月4日,历史的走向完全出人意料:以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首的律师团队,经过复杂、曲折的庭审,为曾格进行了成功的辩护。陪审团最终裁定被告无罪,曾格被当庭释放。该案庭审记录后来被整理成详尽的报道公开出版,很快风靡北美各殖民地,甚至在伦敦也广泛流传,多次再版并且定期重版。汉密尔顿等人提出的“确实的言论不应以诽谤与煽动入罪”等观念,将不受约束、拒绝审查的皇权视为危险的河流之比喻,以及他们对大陪审团在审判中保有司法终审权地位的明确与维护,都强烈地震撼了彼时人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美国司法实践与法学思考。

对于作者克鲁格来说,曾格是两百多年前的古人,与曾格案相关的史料从形式到内容皆是古籍,进行相对确实的研究颇有难度。甚至,研究者缺乏足够的能还原历史现场的材料,不得不经常凭借已有做合理推想。即便如此,克鲁格仍试图全景式的展现“曾格和他的时代”这个题目,因此他采取了多线程的叙事,这部著作在反映以纽约为代表的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状貌、阶层分割、贸易经济及国际关系用的笔墨丝毫不比案件本身要少。以曾格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以刘易斯·莫里斯为代表的本土殖民者,以詹姆斯·亚历山大为代表的中产智识官员阶层,以科斯比及其多位前任总督为代表的王室代理人,他们的判断、观念与日常,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逼真的美洲英属殖民地各阶层群像。

与此同时,有别于国内关于美国建国史研究“一面性”的风格,克鲁格这部著作致力于反映历史的纷繁复杂、曲折生动。例如莫里斯这个历史人物,在其自强逐利、傲慢执拗、未达目的绝不罢手造成这许多故事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大地主阶级同纽约商业巨头们在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的观念冲突,是两个阶级通过政治代言人利用关税与农业税等政策保守自身利益的反复博弈。两者都本能地寻求总督这位王室利益代言人的政治庇护与经济共赢,这才引出公诉诽谤案来。再如曾格案诞生的人民英雄——安德鲁·汉密尔顿,当日在庭审时眼见无法就“确实的言论是否应以诽谤、煽动入罪”压倒顽固的检方,遂转而用全部精力投向对陪审员们捍卫自己司法终审权地位的激励与鼓动,最终使这些殖民者的“邻人”做出了对曾格的无罪判决,的确显示出高超的职业智慧。但汉密尔顿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亦曾参与当地咨议院对费城《美国信使周报》出版商诽谤一案的非难、起诉和处罚。

书中最浓重的现实,是英王与英国本土权贵统治阶层对美洲殖民地的态度:其一是派遣像科斯比这类总督人选的标准:英国社交、商业和政治圈内的成功人士和居高位者,不会选择那种贫困而危险四伏的殖民地生活,最后委派的往往是那些经济困窘、出身不凡或与权贵交好之徒。其二,当莫里斯远赴伦敦,长期不懈地反映他所代言的殖民地利益受到王室代理人专制侵害时,所遭受到的英格兰帝国上层的极端冷漠与蔑视。殖民地不过是帝国财产,是帝国在美洲拓荒谋取资源和利益的工具而已。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与利益对立,无疑为日后独立战争的爆发埋下深深的伏笔。而“新闻真实”无疑是时代永恒的命题。直至今日,这个命题仍在司法实践的不断试炼中划下长长的时间轴。

编辑 刘彦

(作者:雪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