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消失的“袍哥”,再现消失的古城
许金晶
2019-03-10 09:40

王笛

作为著名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学者,王笛老师可谓成名已久,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人们对于文化的兴趣渐长,王笛关于成都城市史和四川区域社会史的诸多作品,越发受到学界和读者重视。新年前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推出了王笛的新作《袍哥》和《消失的古城》,两本新书均引发较大程度上的关注和热议。正如文学界有一种凸显的故乡写作现象,王笛的这两本书,均以其故乡成都作为主题。无论是对民国时期袍哥这一在四川广泛存在的秘密社会组织的关注,还是讲述的那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成都旧城,王笛关注的话题,在当今成都和四川,都已无法直接可见,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着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今的成都、四川和中国,正是王笛笔下的传统成都、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延续与发展。基于此,这两本书,无论对于四川读者,还是四川以外的中国读者来说,都非常值得一读。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按照类型来划分的话,《袍哥》是一本历史学专著,而《消失的古城》,则基于王笛在新媒体专栏上,关于成都旧城的专栏文章合集,更接近于学术科普著作。然而无论是《袍哥》还是《消失的古城》,都秉承着深受新文化史影响的王笛重视叙事、强调可读性的写作特色,文笔流畅,故事性强,煞是好看。《消失的古城》自不必说,在连载时,几乎每篇文章,均引发较多关注和阅读;而就《袍哥》而言,这本基于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女学生沈宝媛的社会学调查报告写成的专著,采取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沈宝媛笔下的袍哥雷明远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史料的梳理、考证与解读能力,让人佩服。

正如王笛在《袍哥》前言中所说,西方历史学肇兴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文化史和微观史潮流,尽管多年来在国内已有不少译介,但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一直缺乏有分量的微观史学作品。为数不多的可举几例,诸如《红雨》《王氏之死》等,又大多出自海外中国研究学者之手。《袍哥》显而易见,也可以归入微观史学的范畴,而本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方面的兼具优势,也可算为中国的微观史学研究,填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

大学时期的沈宝媛

《袍哥》的蓝本——沈宝媛的社会学调查报告,只有寥寥数万字,如何将这样一篇成型于70多年前的本科毕业论文,转化为一本合格而受欢迎的学术著作,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在这本书里,王笛采取了三重视角的分析方式,即调查者沈宝媛、被调查对象雷明远以及作者王笛自己。就沈宝媛而言,王笛试图还原她的家庭出身、就读燕京大学时的状态和价值观倾向,以及这篇毕业论文完整的调查和写作过程;之于雷明远,王笛试图以沈宝媛的论文为基础,还原出这位出身佃户,而又在袍哥当中拥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并以雷的个人生命史,关照整个袍哥组织的发展史及其在民国时期成都和四川的影响力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于作者自己,王笛从一个研究者的立场出发,一方面客观而冷静地调查和还原沈宝媛、雷明远和袍哥社会生态,另一方面又以一位成都和四川人的身份,在同理心的基础上,跟沈宝媛、雷明远和雷背后的袍哥组织,展开对话与互动,体验成都和四川古今之变,让人感同身受。

当年的袍哥

王笛在书中坦言,就他研究视野所及,存在五种关于袍哥的文献,即档案、社会学调查、小说、回忆录和文史资料。王笛在书中所做的,就是拿沈宝媛的社会调查,跟档案、小说、回忆录和文史资料这其他四种文献进行对比考证,在结合作者个人成都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基础上,给出最接近于历史真相的论述与解释。后四种文献里的代表包括著名小说《死水微澜》,袍哥的经典手册《海底》,关于民国时期成都社会生态的相关散文、档案和文史资料等等。在对待每一种材料时,王笛都秉承其“既是历史记录,也是需要分析的文本”的态度,不轻信材料,通过材料之间的对比、材料与个人生活经验的对比,以及材料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等方法,深入考证分析。这样的治学精神与学术能力,值得学习。

尽管本书遭受到诸如过于依赖沈宝媛论文等在内的批评,但应该看到,在现存关于袍哥的文献详实性和丰富程度相对有限的状态下,以沈宝媛论文为蓝本,既可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也可能是王笛在全面搜集梳理相关史料之后的有意为之。无论如何,其深挖材料、以材料中的内容和线索丰富拓展内容的做法,其实仍然值得参考。

《消失的古城: 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9年1月版

相比之下,《消失的古城》或许没有那么强的学术独创性(其主要内容,都在王笛之前的作品里,以更学术的方式表达过),但这类学术科普类著作的问世,能够引发更广泛范围内的读者阅读和关注成都旧城的历史,进而对于新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发展与文化传统维护传承之间的关系,产生更深、更广泛层面的思考与行动,那么可以说,这本小书,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对中国正在进行当中的文化复兴事业,做出了其微小然而独特的贡献。

编辑 刘彦

(作者:许金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