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圳|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读特记者 李舒瑜 张智伟 杨丽萍 任琦 孙锦 周元春 韩文嘉 方慕冰 见习记者 蔡青 马愿
2019-01-10 08:08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要求,深圳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报告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功能意味着什么?深圳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1月8日-9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在分组讨论中,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等方面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深圳具备成为湾区核心引擎的基本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具特色,深圳何以能成为核心引擎?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深圳具备了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深圳比较早地形成了湾区经济的战略理念,这几年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第二,深圳是大湾区城市群里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经济实力强。第三,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明显。第四,深圳开放程度高,多年来深港合作不断深入取得很多经验,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第五,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深圳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当仁不让。

谭刚说,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深圳首先应该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在推动规则的整合和相互衔接上发挥作用。比如,香港是全球营商最便捷地方之一,深圳如何通过深港合作学习借鉴香港模式,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再将其放大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携手周边城市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市委全会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谋划和布局。下一步,我们要汇聚各种政策资源,创新资源,携手周边城市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增强我们的核心引擎功能。”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说。

市投资推广署署长王有明说,放眼全球,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深圳要以营商环境改革为突破口,紧盯产业基础最强的科技、金融业,大力发展经济,既保持现有优势又补齐短板,为大湾区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潘家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协调沟通。不仅国家层面应该有高级别的统筹协调机制,而且深圳市层面也应该设有协调机构,及时收集反映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区提出来的相关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法治先行

谋求粤港澳大湾区长期发展必须法治先行,这是讨论中许多人共同的观点。法治不仅可以保障区域经济竞争公平性,使得区域规划在法制框架下得到有效实施,还能够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创新创业提供内生动力源。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以法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选择。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万国营说,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因此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是资源的融合,更是体制机制的融合,法律制度的融合。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要积极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建设平台,加大对港澳法律界的合作,为湾区建设提供更好法治保障。

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说,深圳与港澳的法律合作由来已久,深圳国际仲裁院成立已有36年,是粤港澳地区第一个仲裁机构,来自港澳地区仲裁员多达147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国际仲裁院将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持续深入打造内地与香港仲裁合作平台,建设国际仲裁的中国高地,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水平作出贡献。


攻坚克难重点突破改革要全面发力

“改革上还有哪些不深入的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8日上午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热议全面深化改革,从思想解放到攻坚克难,从营商环境改革到民生领域改革,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新时代深圳改革应全面发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全面发力离不开继续弘扬“特区精神”

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初就来到深圳工作的“老深圳”,市政协社法民宗委主任李振河发言时感慨地说,经过40年改革开放,深圳本身具有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特区精神,那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新时代,深圳要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改革要全面发力,更需弘扬特区精神,党员干部的思想要再解放,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不能前怕狼后怕虎、左顾右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政策,让干部真正能放下包袱,勇于改革,敢于创新。”

过去一年,营商环境20条、行政服务事项“秒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等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备受注目。“深圳商事主体总量持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面对这么大的市场主体,如何有效地进行监管?这是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党组书记、主任邝兵说,接下来将在业务线条上,特别是食品、药品、设备、重要的工业产品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全覆盖监管,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守住底线。同时构建点、线、面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实行“两随机一公开”,并最终将结果运用于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的大平台。

深化国企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市国资委主任彭海斌在发言中提到,深圳国企比重不大,但资产规模、利润总额等在全国排名靠前。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深圳市国资国企资产总额达35032亿元,净资产11443亿元。

伴随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深圳不断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关键领域、核心产业、优势企业集中。“要在过去国企市场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走真正的市场化路线。”彭海斌说,要做强做大国企,就要解决好国有企业的方向和效率问题,不断提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要结合深圳国资国企的实际,围绕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综合试验这个中心任务,把准国资国企定位,全力打造国家级改革高地,全力发挥高质量引领作用,真抓、真干、真落实,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勇气与担当,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干劲与拼劲,为深圳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贡献力量。

特建发集团总经理李文雄表示,集团作为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平台,这几年积极参与和推动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打造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目前我们从项目筛选、城市规划设计、投融资到开发建设运营等环节形成全产业链,通过投融资改革,设立了4个基础设施的投资基金,汇集社会的投资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集团将继续通过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升特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要聚焦民生领域让城市更有温度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发言时认为,未来的改革要聚焦市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市民的幸福指数与城市的经济指标一起向上攀升,让整座城市更有温度。

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表示,在未来的医疗卫生改革中,深圳要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就是要实现“三个一流”“六个走在前列”。“‘三个一流’就是一流的服务健康体系, 一流的医疗健康城市,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强市;‘六个走在前列’就是,要在健康‘守门人’制度、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社会健康服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学科技创新和国际医疗合作六个方面走在前列。”罗乐宣说,期待通过更加深入的改革,让特区医疗卫生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发展。


精心精细管理 提升城市品质

深圳如何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如何精细化管理城市,提升政务水平?如何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昨日上午进行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上,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深圳发展指明的新定位、新任务、新路径,一条一条抓落实、找对策、出实招。

信息化精细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全会报告提出,深圳要以“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要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应联尽联、数据共享;要推进数字政府改革,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树立政务服务新标杆。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福金表示完全赞同,“以我市人社系统为例,1000多名工作人员要为6000万人次提供政务服务,相当于一个工作人员要服务6万人次,必须依靠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互联网政务模式的改革才能提升服务。”他说,深圳还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去年我市引入10.5万应届毕业生,其中9万人是“秒批”入深,过去这项业务要递送纸质材料、流程多、时间长,而且还存在廉政风险,现在通过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目前人社系统有服务事项138个,其中127项实行网上办,其中85项是不见面审批。今后我们还要在移动办、掌上办等方面努力,群众可随时随地来办理人社业务。”

决战水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市

谈到决战水污染治理,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礼卫表示,市水务局要下决心打赢黑臭水体歼灭战,大力推进深圳碧道建设,完善水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全城自来水直饮,提升防汛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水务,加快水务工程监管模式改革,结合机构改革完善水务管理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水务人才队伍,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奋力走在全国水务领域最前列,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最生态、最健康、最安全的水务保障。

市交通运输委党组书记、主任于宝明谈到,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修编海洋功能区划,推动建设高水平海洋院校、海洋工程实验室和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用更加开放融合的心态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的绿色港口,促进交通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

基层要将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全会报告提出,要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鼓励各区产业相对错位发展。列席市委全会的光明区各街道的书记结合实际工作理解全会报告,在落实报告精神、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想法。

光明区光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雄光说,市委全会报告对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做出了部署,光明区也提出了建设引领源头创新的科学新城、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城,建设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四城两区”的发展目标,作为基层干部,要用实际行动落实上级部署。“光明街道面积30平方公里,有68%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我们要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建设一个有品位的光明,让科学家们爱上这里、留在这里。”

光明区马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仕栋谈到区域协调发展时说,马田街道地理上处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市区两级加大投入补短板,去年开始逐步收到成效,包括天然气管道等陆续入户,群众反映很好。作为基层干部,看到这些变化感到十分高兴。“城市发展、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要靠基层干部落实,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将全会精神带到基层、落到实处。”

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建中表示,大鹏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主动谋划好融合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但是交通问题突出,区内没有轨道交通,严重制约着新区的发展,下一步要着重加强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携手香港、澳门等共同谋划推动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旅游合作的示范区,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以创新驱动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圳要将创新思维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才能不断增创新优势,开创新模式。”昨日上午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上,“如何更好地以创新驱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者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深圳必须加快构建不同领域的创新生态链,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谋篇布局”,为深圳向全球创新链上游攀升赢得更多先机。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金融创新生态链

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引领全球化时代下的金融创新?福田区副区长何杰提到了一个新颖的理念,即“可持续发展金融”。近年来,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全球越来越多国家探索从社会影响力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金融在关注公司的可持续价值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体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开创了以公益金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新。

“2018年‘香蜜湖宣言’的发表为深圳引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金融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何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效应已显现,而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与社会影响力投资领域仍有许多全新机遇值得探索。他认为,未来在这三个新兴金融领域人才的培养与认证方面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完善的人才认证体系,为金融创新生态链建设培养更多富有前瞻视野的专业人才。

以科创优势打造现代产业的先发优势

“从经济发展速度、每平方公里产生的经济总量和税收、单位能耗以及各大知名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等指标考察,深圳已经初步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圳仍要继续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多的作为。

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谭刚认为,深圳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优势明显。下一步要尽快在人工智能、石墨烯等潜力巨大的新产业、新业态中布局谋划,以科技创新的优势创造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发优势。

高质量发展需要软环境的支持。谭刚提出,虽然在各种营商环境的评比中,深圳均位居国内大城市前茅,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必须对标香港,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争创世界领先的营商环境,为深圳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谭刚说。

以创新思维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深圳一直不乏创新之举, 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深圳除了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之外,还要在更多领域融入创新思维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深圳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必须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寻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市委全会提出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深圳也应有更多的担当,推动产业增长方式并向绿色化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刘曙光透过此次全会报告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新时代走在前列,法治建设更应富有前瞻性。在他看来,深圳要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人才,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特别需要在法治环境方面下功夫。刘曙光认为,通过探索“中国规则”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升深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和公信力,为城市的创新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办强教育事业,纵深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人员对此展开了探讨,他们表示,深圳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先行示范。

大力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话题引起了不少参会者的关注。市教育局长张基宏说,2018年,深圳新增了中小学学位6.2万个,幼儿园学位超2万个,新增学校30多所,各个区推进新学校建设上力度很大,保障学位供给,效果明显,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学位增量是最高的。尽管如此,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学位压力。今年,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将进一步加大供给的力度。幼儿园也将大力推进新型公办园的建设,提高老师的待遇,提升幼儿园的品质,并解决幼儿园老师待遇偏低、学历层次不够等问题,让老百姓在楼下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学前教育。

“深圳这座城市需要一座城市大学。”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钟志红说,纽约、伦敦、东京等湾区城市都有城市大学,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也需要有一所城市大学。这和我们的学校转型定位发展一致,即建设符合深圳城市特色的一流开放大学,从系统定位向城市定位转变,建立新型学习中心平台,引进湾区发展需求的高端课程培训。

医疗资源要注重均衡化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有与会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医院的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深圳很多大医院都是综合性医院,导致医疗技术水平不尖端,一些重大疾病还是要到广州、上海、北京去看,所以建议发展建设专科医院,这样才会做得更专业,更前沿。二是要注重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尤其是街道、社区的医院,不仅要实现覆盖,还应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无论从医务人员、还是医疗设备等都要提升,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改善各个区配套不平衡的现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深圳中药资源,推动中药发展规范化、国际化。

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表示,市委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要求,对此深圳要在多个方面力争做全国的典型示范。首先要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通过最低成本能够取得更好的效应,而且特别强调优质资源的辐射,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医院,而且能够更好地辐射更广的区域人群。在深圳,像罗湖模式就是以区一级医疗集团为重点的体系,这是深圳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

罗乐宣提出,要打造成熟一流的健康城市。“卫生工作不仅指医疗,现在强调的是怎么样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少得病,起码少得大病,得病了能够及时治疗,不要变成慢性病。”他表示,政策要为了健康、促进健康、保障健康,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创建无障碍设施,打造无障碍文化

“菜篮子”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兜底的民生工程。深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建峰对此体会很深。他表示,目前深圳市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管好深圳的“菜篮子”,要保安全,强管理,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深圳市残联理事长侯伊莎提出,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深圳去年已出台了《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深圳还被确定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城市要进一步打造无障碍文化,建设无障碍区域,为残障人士提供良好便利的生活环境。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李舒瑜 张智伟 杨丽萍 任琦 孙锦 周元春 韩文嘉 方慕冰 见习记者 蔡青 马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