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记者 张智伟 周元春 任琦 韩文嘉 方慕冰 李舒瑜 杨丽萍 见习记者 蔡青
2019-01-09 08:04

1月8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参会人员进行分组讨论,结合深圳发展实际及各行各业发展情况,围绕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科教文卫体、社会法制建设等方面,踊跃发言,凝聚发展共识。

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要求,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把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突显出来。”

分组讨论上,“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了与会人员热议的话题。

大家认为,深圳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市委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图,也进一步表明了深圳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作为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坚定决心。

一直以来,深圳都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摆在最核心的位置。此次市委全会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秘书长、深圳办主任文宏武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成了全国的一个热词,其建设为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文宏武说,中联办将做好深、港、澳沟通促进者的角色,更好地发挥协调促进作用,将深、港、澳的人才联动好,为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对于深化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深港澳紧密务实合作,多位与会人员表示,前海作为国家的战略平台,“特区中的特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能够发挥最浓缩的引擎作用。

市委委员、宝安区委书记姚任表示,宝安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宝安强大的产业转化功能和制造能力,全面对接香港强大的创新优势和市场化能力,推动两地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制造业全面集聚融合。宝安将同前海等区域携手共建共享,在深圳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道路上勇当尖兵。

与会人员还多次谈到,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拓展前海模式、深港金融创新、城市新中心建设,着力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

分组讨论现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深圳应坚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力争拿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深圳的成功是全体深圳人奋斗的结果,其中的核心是人才,要进一步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出成果”的人才成长环境。

市政府党组成员、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胜军说:“人才成长就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深圳要遵循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凭借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使深圳成为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特区’。”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红艳表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形成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人手不足,组织保障较弱问题,建议在接下来的机构改革过程中,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市委委员、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前海将在制度创新、深港合作、双资联动、产业集聚、一带一路和城市心中建设等方面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来打造“前海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以解放思想的精神推进思想解放。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没有深圳的今天。深圳要进一步鼓舞斗志,敢闯敢试,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我们要拿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势,全面深化改革,助推深圳加速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注入持续创新不竭动能

深圳未来应如何将创新融入到城市发展的不同领域,增强其全球创新竞争力?分组讨论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深圳应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强化深港合作联合创新优势,在基础研究等关键领域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将充分运用好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的难得机遇助力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福田区区长高圣元表示,未来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将成为集国家自主创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平台、深化深港紧密合作关系平台三大平台于一身的重点发展区域,这将为深圳的自主创新创造更多叠加优势,产生集聚效应。深圳在创新领域可以搭建更多深港合作平台,借助香港在现代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优势有效拓展服务创新企业对外合作和海外投资能力。

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多位与会者关注到“国际化”对深圳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他们认为,此次全会的报告站在全球化时代以前瞻视角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深圳海关副关长赵振栓看来,未来深圳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都要与全球一流城市对标,通过建立关键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完善创新生态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表示,多年来,开放为深圳的创新发展创造了众多机遇,推动深圳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持续提升,也让深圳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今,深圳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创新坐标系中寻找差距。高振怀表示,真正的源头创新来自于更多的基础研究,也就是科学家的技术研究,未来深圳应该通过海内外引进和本土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集聚更多创新人才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

为优质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如何推动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参加分组讨论的与会人员表示,要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为优质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优质服务,让产业更优、企业发展更好。



大家纷纷表示,拓展产业空间是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原特区内,不少老建成区纷纷通过城市更新来实现产业空间的拓展。建议在城市更新中,要通过更科学的规划,实现片区统筹发展。在原特区外,龙岗区去年探索“先租后让”“联合竞买”存量用地盘活新机制,在破解企业用地难、用地贵等难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龙岗区委书记张勇表示,龙岗区要全力加强土地整备工作,尤其是在大面积土地整备上下功夫,积极破解产业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缓解企业扩大发展的燃眉之急,为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龙岗贡献。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平台,企业需要用地、用厂房,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杜绝‘二房东’的出现,为企业切实减轻负担。”龙岗区长戴斌认为,企业做市场,政府要做环境。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环境,才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光明区要坚定不移地把先进制造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坚定不移地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明要做深圳实体经济发展的蓄水池。”王宏彬说,光明要主动承接一些原特区内外溢的制造业企业,让制造业企业继续在新时代的深圳实现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也是前海发展的应有之义。前海要进一步对标国际,连接国际,在现代服务业、金融、科技、文化创意方面,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供复制的经验。

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要举全市之力,确保黑臭水体今年年底前全面整治到位,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分组讨论上,与会人员表示,要通过深入实施深圳蓝行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明确强化环保督察等措施,推动深圳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质量状况走在全国前列。



大家纷纷表示,深圳应继续推动河长制工作往实里抓、往深里走,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和生态保障能力;立足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治水与治城”相融合;坚持“开门治水”理念,打造全民治水工作新格局;同时,环境治理应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与周边区域城市的沟通,共同建立区域环境监管预警机制,共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好生态。

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表示,2018年9月以来,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组织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百日大会战”,全市投入水污染治理项目施工人员超6万人、逾1.3万台设备,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在全市高强度推进。今年全面实现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在茅洲河已经实施了沿河绿道建设,并即将在深圳河实施。同时,还将统筹沿河产业规划,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相信碧水蓝天一定会成为深圳的名片。

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表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是矛盾对立的,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鹏新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保护优先,坚守生态基本控制线等10个方面的“控制线”,生态资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保护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绿肺”。

与会人员认为,深圳要对标一流标准提质提速建设治污基础设施,构建共建共享的流域综合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城市亲水宜居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完成。

对内协调发展 对外携手共进

分组讨论现场,与会人员围绕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等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要淡化光明的乳鸽色彩,强化科学色彩。” 谈到区域协调发展,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的话引来会场上一阵会心的笑声。全会报告高频率提到光明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尤其对光明科学城寄予厚望,令人充满期待。

光明科学城项目将致力于提升深圳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能力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引擎。

王宏彬说,光明区要紧紧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把光明科学城作为片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打造深圳北部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区区长刘胜分析了光明区在产业布局、交通规划、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也许现在大家觉得光明偏远落后了点,但通过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将来城市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深圳既要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实现内部的协调发展,也要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还要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40年前,深圳是一张白纸好作图。我们这一代人能亲眼看到一片荒地变成一座世界级大都市,是幸运。但下一个40年怎么走,更需要认真思考谋划。”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说,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深圳应该进一步加深与香港的合作,尤其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携手发展,进而实现其他更多领域的衔接。

“全会报告已经绘就了深圳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各区各部门的任务,下一步的关键在落实。”市委副秘书长刘平生说,深圳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作风,真抓实干,让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加快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

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者聚焦文化建设,围绕如何“加快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城市建设”积极发言,并就文体设施建设、社科学术发展、加强湾区文化交流等话题展开探讨。

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说,建议我市在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中要考虑区域平衡,将更多设施布局在原特区外薄弱地区。

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介绍,深圳正在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区文化街区,总共有112个项目已经进入了项目库。在文体设施建设中,既要考虑重大文化设施相对集中的原则,同时也兼顾原特区外重大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实现文化均衡化发展。

除了硬件建设之外,张合运还表示,要加强“软平台”的建设,引进重大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以及重大旅游项目,同时要探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渠道。文化建设将作为突破口,提升深圳的社会管理水平、政府的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建议,在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文化交流尤其是深港文化交流方面,期望深圳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以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香港文化能够融合起来,使文化在湾区发展中发挥更加鲜明的纽带作用。他说,深圳报业集团将牢记使命任务,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同时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表示,深圳要多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深圳在人文社会科学、城市软实力等方面的实力稍弱,这也对特区文化工作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突破旧框框,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等方面打破常规,要像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重视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

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组讨论中,与会人员就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开热议。大家认为,要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办好加强教育事业,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和难点,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教育是民生之基。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清泉表示,深圳未来应大规模引进高校,创造良好的高校科研生态环境。要注意教育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体制机制最活、服务水平最优的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并和高校进行有机结合。

医疗是民生之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副书记朱建军建议,要大力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多数基于科学实验和推导,而临床医学研究则更多依托医院,研究结果从大量样本中而来,可以更全面直接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圳目前面临着布局薄弱、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瓶颈,要加快临床医学这一重要环节的科研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对接成果转化链条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与相关研究单位、高校、创新型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有效激发和释放医疗机构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罗湖应该先行先试,在推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率先从条块分割走向统筹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与会人员表示,作为老城区,罗湖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全区拥有10间日间照料中心,9间残联康复中心,分布在各个街道,但相对于全区而言远远不够。为破除碎片化的难题,要完善顶层设计,主动管理,进一步解决养老服务难题。罗湖要把握二次开发的机遇,除政府主导老旧小区棚改外,要特别注意城中村的改造实施规划。“避免城中村的无序开发导致的租金上涨过快等问题,不能影响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让法治成为深圳新时期核心竞争力

分组讨论现场,法治是与会人员口中的高频热词。大家一个共同的观点是,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持续推进法治中国示范市建设,让法治成为深圳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是深圳过去30多年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正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当前,深圳法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也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但是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立法、执法还是司法层面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王薇说,特区立法走过20多年,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20多项,现行有效的160多项,有力地保障和推动改革事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的立法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要从过去的“先改革后立法”转变为“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结合”;立法工作要更多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要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规可操作性,立多少法很重要,但是立管用的法更重要。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万国营说,去年深圳法院受理案件超过48万件,法官人均结案达到452件,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扎实推进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制等各项改革任务,案多人少等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审判质量,推动城市法治水平不断提升,增创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

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分组讨论现场,“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成为大家的聚焦点之一。

龙华区委书记杜玲发言时表示,龙华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结合此次市委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快建成基层党建先进区。“在先进区建设过程中,关键是要补短板,攻克目前基层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中社区党委、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将是重点。”杜玲说,龙华区目前正在制定一整套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北站社区党委核心领导作用,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局面真正形成。

“妇联是党委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市妇联主席马宏表示,在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各级妇联组织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让党的主张通过妇联组织传递到每一个妇女身边,特别要注重加强网上妇联建设。“同时,还要打造一支忠实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调动和发挥全市1万多名妇联专兼职执委的作用,引领联系服务广大妇女,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深圳新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龙华区龙华街道现有各级党组织168个,管理正式党员3299人。龙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汝津表示,作为街道基层党组织,首要的就是加强政治建设,街道党工委将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党工委会、党委会、支部会“第一议题”学习,真正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同时,在已经建成15个街道、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33个党群服务V站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将新建1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和2个党群服务V站,进一步加强街道党的阵地建设。”王汝津说。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记者 张智伟 周元春 任琦 韩文嘉 方慕冰 李舒瑜 杨丽萍 见习记者 蔡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