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绝笔》用烈士的遗作、家书,以及烈士后人的回忆等珍贵史料作为核心叙事手段,再现了烈士们“一片丹心照汗青”的革命信仰,以及面对敌人的屠刀,敢于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毋庸讳言,这是对传统影像叙事的一种突破与超越。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生命伦理的至高境界,为了幸福、自由的新中国的建立,烈士们牺牲了生命和爱情,以及他们的家庭。“鸿毛”“泰山”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可见编导将有限的史料做到极致,达到了无限意义的追问。同时,也是对影像叙事成规的一次颠覆。
烈士后人的同期声和他们对亲人的追忆,强化了生命伦理的紧张感和细密度。生命不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具有繁衍的天性。人伦关系是世界本质意义上的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既有社会性,更是自然性。当这种关系出现断裂,势必双方都会产生伦理上的伤痛。影像叙事从这里出发,再度将人们置于一种紧张的对立的关系之中。显然,记录片中烈士的革命牺牲精神相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命伦理观而言,又是一次超越与突破。“革命者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就不再是一句修辞或标语、口号,而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着。
《绝笔》是现实主义革命艺术的鲜活教材。革命题材作品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外乎时代话语的转换。如何在新时代让革命题材真正能走到人民中去,在艺术上需要一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写实的手段和策略。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说教,而是能够超越历史时空的拘囿,将最本真的一面呈现给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因此,需要在艺术手法上秉承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真实还原出烈士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真实的情感,而这些“柔情”和“爱意”更加衬托了他们作为人最朴素的一面。面对死亡,所做的抉择;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真实,才是他们具有人间大爱的真性情。在伦理上自然分辨出敌人的凶残的一面。
最后,《绝笔》在细节上采用了影像新技术,增强了生命伦理叙事动力。很多史料都是首次搬上银屏,新技术对还原历史细节起到了文献的真实性和影像叙事艺术性等量齐观的效果。
总之,《绝笔》作为一部红色的“国家记忆”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作者来源:安徽大学文学院 )
(原标题《生命伦理的影像叙事——纪录片<绝笔>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