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召开,来自龙岗的市政协委员关注这些……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钟玲 骆惠勇
2021-05-14 10:07
摘要

5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召开,来自各个界别的500多名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能,其中不乏来自龙岗区多名市政协委员的身影。

教育、医疗、科技创新、营商环境……5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召开,来自各个界别的500多名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能,其中不乏来自龙岗区多名市政协委员的身影。

看看来自龙岗区的市政协委员们带来了什么建议?有哪些是你们所关心的呢?

委员建议: 加快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建设

2020年12月29日,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正式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创建名单中唯一以数字创意全产业链作为申报特色的园区。

目前,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创建工作面临组织机构管理保障不足、产业主体培育支持不够、园区发展亮点不突出、配套服务水平不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存在短板、品牌效应亟待加强等问题。根据文旅部发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要求,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须于2023年底通过示范园区创建验收标准,完成28项考核指标,才能成功摘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市政协委员龚祖兵、蔡铁建议: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中,加强市级层面统筹谋划和资源倾斜力度,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规格支持,争取在三年创建期内高质量达到创建验收标准,以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建设作为示范,打造成为独具深圳创新特色的城市品牌和文化品牌。

委员建议:将深圳地铁10号线延长至五联社区

五联社区隶属龙岗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总人口六七万人。目前,五联片区的发展已按下快进键,多个重大建设项目深度推进中,在可预计的3年至5年时间里,片区居民将达到12万至15万人。

但是,五联社区当前的交通极不便利,片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协力路,通往龙岗中心城的“独木桥”形成交通瓶颈,公交线路少且绕、没有直达市中心的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严重制约居民出行。未来3年至5年,该片区人流量与车流量将会激增,交通拥堵情况将比现在严重,急需一条通往深圳市中心和西部地区的地铁线路。

市政协委员龚祖兵、谢书荣建议:将地铁10号线延长线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从数码城站北延至五联社区,增设清林径站和五联站,并加紧延长部分的规划和建设。

地铁10号线延长至五联社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既可以将五联社区完美纳入到深圳的整体地铁规划中,与未来的规划完美契合,又可以只增加约4公里的建设长度,却将32平方公里的五联社区纳入地铁交通网,满足该片区未来12万至15万居民的交通需求。同时,也能带动五联片区与大运新城的协同发展,提升土地价值、增加财税收入、增进片区活力等。

委员建议:把宝龙科技城,打造成东部高新示范园区

宝龙科技城面积10.55平方公里,是全市为数不多由政府主导、严格按规划建设的产业园区。2019年4月,宝龙科技城被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范畴。近年来,宝龙科技城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集聚,相继被纳入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深圳国家高新区首批扩容范围、深圳3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片区、深圳市8个新兴产业集聚区、深圳市5G产业集聚地。宝龙科技城片区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空间资源较足、发展潜力较大,也是最有条件成为深圳东部高新园区的示范区。

尽管宝龙科技城纳入了深圳高新区版图,但与国际一流高新园区还有很大差距。宝龙科技城产业基础虽好,但产业多而不强,企业量多质不高,科技创新体系缺失,整体还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形态,科技创新体系缺失,如高科技企业数量、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缺少等。

市政协委员侯海、冯艳虹、周南建议: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原则,把宝龙科技城打造成东部高新示范园区。

一方面,建议培育硬核高科技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名片。依据《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和即将出台的《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宝龙现有产业基础,借鉴南京高新区打造产业集群“硬核”的经验,把产业链相对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以及企业数量多且产值较大、以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宝龙的“硬核”产业集群。

其次,借鉴硅谷“大学-创新-服务”创新链条做法,依托大运新城创新“智核”辐射作用,构建与国际大学园的产学研合作通道,形成“大运为宝龙的创新技术源泉,宝龙为大运的产业转化空间”的“核轮联动”发展格局。同时,依托智慧家园为区属物业优势,以租金补贴政策做保障,打造宝龙科技城品牌创新创业空间,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项目。

结合近期东部高铁新城上升为市重点发展片区层面的谋划,建议深圳市科创委结合宝龙科技城产业类型引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力争国家实验室、市“十大行动”等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倾斜布局宝龙。

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深圳打造国际低碳生态城区的重要举措和推动低碳产融结合的示范区域,在引领城市低碳建设、推动深圳低碳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市政协委员陈建湘建议:将该片区打造为“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生态”三位一体、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倡导践行健康低碳生活新方式,打造产城融合低碳示范基地,引领开放共享的全球低碳新风尚。

具体如何落实?陈建湘提出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低碳城“低碳+生活”体系,从低碳交通、低碳社区、低碳理念等方面切实助力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生活板块建设。二是优化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生产”布局,从智能发展、多元发展两个方面着手。三是打造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生态”新体系,率先制定深圳的绿色低碳标准,并将其打造为国际标准,打造多元资源聚合、优势要素叠加的全球优质资源平台,将其打造为示范标杆,以点带面推动龙岗区更多特色园区的联动发展。

委员建议:创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深联动示范区”

作为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的两个核心城市,广州引领珠江西岸,深圳带动珠江东岸,广深联动才能做大做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才能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带动粤东西北协同发展,才能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

市政协委员蔡铁建议:选择广东最具创新性和支柱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广深联动的重点,创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深联动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也有助于广东省、深圳市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坂雪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创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深联动示范区”,因为其创建“产业集群广深联动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对于形成示范最具代表性和指导性,非常有利于通过广深深度合作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由深圳牵头,成立示范区广深合作工作委员会,加强区域分工统筹和创新资源共享。一是制订区域分工统筹政策,二是共享创新资源。三是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头部企业,打造产业共同体,联合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打造全产业生态。

委员建议: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目前,深圳区属体育场馆大部分由政府单位管理,存在运营机制不够灵活、财政投入较大、业务模式单一、较难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文体消费需求等问题,不利于体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场馆社会化运营,目前市面上已有大量成功案例,深圳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场馆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近年来引入了许多高端赛事演艺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市政协委员舒立建议:深圳应全面梳理现有区属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企业经营情况,同时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加快体育场馆机制改革,促进尚未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的区属体育场馆开展委托试点。

如今,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此建议若能落地,将有效盘活全市体育场馆资源,有力促进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助力深圳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打造新业态、形成新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创新管理模式。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钟玲 骆惠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