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书单 | 致敬“不完美”的妈妈

晶报记者 余梓宏
2021-05-07 22:05
摘要

然而,每个女性都不是生来就是无所不能的妈妈。她们都曾是怀着梦的少女,有着自己的理想生活,甚至有着自己的脆弱。“母亲”这一身份有时候是赞誉,有时候也意味着束缚。因此,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其实是理解和关怀,这远比赞颂和礼物更加珍贵。

又一个母亲节要来了。这是一个向妈妈表达谢意的节日。

这个节日不是去赞颂“完美妈妈”,而是要去感激可能不那么完美,却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妈妈。是她赋予我们生命中无法取代的爱和温暖。

说起母亲,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伟大、无私、包容等词汇。但母亲这个词,也时常意味着牺牲和让步。一个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就必须克服所有的艰难和困苦,只是因为她成为了“母亲”。

然而,每个女性都不是生来就是无所不能的妈妈。她们都曾是怀着梦的少女,有着自己的理想生活,甚至有着自己的脆弱。“母亲”这一身份有时候是赞誉,有时候也意味着束缚。因此,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其实是理解和关怀,这远比赞颂和礼物更加珍贵。

本期好书榜,我们分享了一些思考“母亲”这一词的书,希望对于“母亲”,我们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意)法拉奇 著  

毛喻原 / 王康 译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2020年3月

怀孕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往往意味着惊喜、温暖、幸福和甜蜜,但是真实的过程或许远非仅此而已。法拉奇以无比的勇气和坦诚,说尽一个怀孕女性极为丰富复杂的心路和刺骨的真实。

这是一个未婚母亲对腹中胎儿倾诉的一段缠绵心曲。书中这个女人被一千个问号折磨着——为什么要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孩子自己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吗?成为女人会怎样,成为男人将如何?孩子属于国家、父母,还是他自己?成为母亲是一个女性的天职,还是自由的选择?怀孕生子是否就意味着放弃事业前途,放弃个体自由,放弃作为独立女性的存在?她没有具体的面孔、名字和年龄,但是也许今天的每一位女性都会从她身上辨认出自己,至少是部分的自己。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美)凯特琳·柯林斯 著

汪洋 / 周长天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给妈妈当妈妈》

陆晓娅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这本随笔中,作者陆晓娅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整个陪伴过程。在这条用温情守护的时间线上,面对罹患认知症、逐渐失去感知力的母亲,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更多通过理解、接纳、亲近、呵护与爱,去延缓病魔对母亲的伤害,重建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修复母女间曾存在的隔阂,抚平母亲童年的创伤。这是一部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呼唤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相伴》

(美) 弗罗斯特·甘德 著

李栋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2019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弗罗斯特·甘德的代表诗集。国内首次翻译出版,中英双语。他在诗作中悼念曾经相濡以沫的亡妻,记录陪伴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的日子,真挚感人。但是,他并没有试图完全摆脱悲伤,而是潜入了一种在轻与重之间浮动、痛苦而又受到层层净化的美。正如他在诗中所言:我把一生都给了陌生人,没能给我爱的人。

《温柔的存储》

(法)保罗·莫朗 著

段慧敏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1年2月

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保罗·莫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克拉丽丝》《德尔菲娜》《奥萝尔》。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此撰写了长篇序言,将莫朗与司汤达、波德莱尔等作家放到一起进行讨论,高度评价了莫朗的创作,肯定了其风格特色。

三个故事皆以“一战”时的伦敦为背景,以叙述者和三个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将叙事的语言风格与人物及情感的投入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中的纯洁与美好的赞美,以及对爱情逝去的惘然若失的追忆。

《滨线女儿》

王聪威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2月

滨线,从海底冒出的一方土地,它曾是高雄最富裕的港市,吸引怀揣各色梦想的来客。然而,时光蜿蜒流动,抵不住繁华褪色……这是写给母亲家乡的一页,致以飘逝远去的海港风华,也是为“滨线女儿”们书写的战后人物志——她们的情感与形象、她们的隐忍或爆发,汇成这部有关命运和创伤的历史寓言。

在文学史中不乏男性作者塑造的女性故事,而女性作为叙事主体也越来越常见。当我们面对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角色时,难免不去想眼前的女性——母亲、妻子、女儿——是不是一张张被涂上夸张色彩的脸谱,如果没有那些来自刻板印象的描写,那我们便会松一口气。

王聪威的滨线女儿们也承受着时代的女性之苦,肩负着去标签化的女性创作这样的任务;作者还要完成从小女孩到老婆婆的跨越,去理解、重写她们各自的体验和反应。

《请照顾好我妈妈》

(韩)申京淑 著  

薛舟 徐丽红 译

磨铁·大鱼读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3月

为了给年迈的父母过生日,五个子女邀请他们来首尔。在首尔的地铁站,妈妈却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 埋怨,散发寻人启事,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这才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拼尽全力,离开家乡,一路成长,却终于长成 了父母的客人。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的故事。命运让她出生在无法主宰自己人生的年代,她逐渐忘记少女时代的梦想,成为“母亲”,为家庭和儿女奉献一切,湮灭了自我。可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韧,繁衍出更多的爱。母亲们犹如空壳,站在今日之你我的身后。我们依赖她却也推开她。

从现在开始,从这本书开始,倾听她的故事,珍惜转瞬即逝的时间,一切都还来得及。

《海蒂的花园》

海妈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4月

在连餐桌都没有的出租屋里,海妈会在夏天抱回一盆茉莉花,在冬天种上仙客来;创业13年,搬家13次,她从未感到辛苦,对园艺的热爱不减;她把爱好变成了全家人的事业,和爱人、两个女儿和父母一起打造了两座梦幻花园,一家人种花、卖花,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海妈热情地分享园艺知识与美好,也让无数花友开始种花,从植物中汲取力量。在这本书中,海妈写下花园梦想实现中的动人故事和13年的养花造园心得,也带我们走访世界各地热爱花园的人们,分享国内外18座私家花园的故事与灵感。任何美的地方,必定有一株植物在自由生长。

《我还记得》

亦邻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5月

这是三姐妹合力照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真实故事。

大多数人的生命不是猝然消失,而是在一条很长的陡坡上,被死神掐着脖子,蹒跚着走向生命的终点。阿尔茨海默病人生命的最后旅程,对病人自己和病人家属而言,都因倍加煎熬而显得格外漫长,被人们称为“世间最漫长的告别”。当告别被拉长,亦邻三姐妹深刻体会到,和妈妈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是真实的消耗,也是珍贵的时光。

以前“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变成了一个日渐失去记忆和情感的懵懂老人。作为一名插画师,亦邻试图用绘画帮妈妈留存记忆。当妈妈被画面里以前的场景唤起回忆,开口说出“我还记得”,亦邻深受触动,于是坚持每天给妈妈画一幅画,画家里以前的故事,画三姐妹合力照护妈妈的生活场景以及帮助妈妈坚持头脑训练的种种细节;在亦邻的鼓励下,妈妈也拿起画笔抵御遗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绘画,看起来笨拙、扭曲、凌乱,但亦邻看到了艺术给精神世界日趋荒芜的妈妈带来的改变,这鼓舞她一路坚持了下来,她把母女俩这个系列的绘画命名为“唤醒妈妈的记忆”。

三百余幅图画,记录了三姐妹和性情大变、认知受损,情感淡漠的妈妈在一起一地鸡毛的日常,不身在其中,难以体会其中艰辛。除了绘画,亦邻还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直面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家庭照护困境和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三姐妹也各自获得了成长,逐渐懂得,爱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照顾老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