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练”爱给学生“传纸条”,但昭义的纸条里究竟写了什么?
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记者 胡蕾/图
2018-10-15 17:20

但昭义爱给学生“传纸条”的故事,在广大琴童、家长和教育界中传得很开。在学生重大演出或者比赛前后,这位“金牌教练”都喜欢用这个“独门绝招”进行临场指导,鼓励孩子们做到最好。10年、20年过去了,许多学生和家长还保存着这些饱含深情厚意的纸条——这种情意,早已超越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女的细细叮咛。

但昭义的纸条里都写了什么?纸条中透露了哪些“秘籍”?从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到左章、薛汀哲、何其真、潘林子、古静丹……在学生、家长和但昭义本人的讲述中,一个胸怀大爱、心思细腻、因材施教的“金牌教练”形象,渐渐浮现在记者眼前。

1995年10月1日深圳艺校李祖德副校长受陈家桦校长委托前往深圳机场迎接但昭义一行,左5起为但昭义学生石慧慧、陈萨、李云迪、宋浩、张金琴、杜静

在英国收到“Dear Sasa”,陈萨泪眼模糊

“我应该是最早收到但老师纸条的学生。”8月中旬的一天,著名钢琴演奏家陈萨回到深圳音乐厅带来了一场致敬德彪西的音乐会。演出结束后,回到后台的她微笑着向深圳特区报记者回忆起了那些“小纸条”。

陈萨和母亲黄波至今记得,这张最早的纸条落款是“1989年元月于昆明”,当时,陈萨在全国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一举夺冠。但昭义不仅祝贺她的成功、对她父母的付出表示钦佩,还引用了电影《沙鸥》中的一句台词。“在此我赠给你作为座右铭:人的幸福并不在于能否取得成功,而在于为取得成功不断地奋斗之中(大意)。”

1994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前夕,但昭义给陈萨的纸条中写道:“……你美妙的协奏曲定能拨开云雾……上了台,心里尽是音乐一片……相信我的感觉。”

许多人都说,但昭义给陈萨写的数量最多、也最有效,陈萨自己也同意这个说法:“我一直都很依赖但老师的纸条。”

1996年,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在异国他乡,17岁的陈萨面对华丽的大堂和众多的观众、高水平的评委,心里感到一阵阵地紧张、害怕,而指导老师却不能一直陪着。但昭义照例塞给陈萨一张纸条,一进化妆间陈萨就急急忙忙打开了。“开头是‘Dear Sasa’,这是但老师第一次用英文称呼我,我一下就哭了,感觉心里那些纷繁复杂的东西一下被冲洗过滤掉了,纯净、 宁静。”

1996年与陈萨在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后的招待酒会上同比赛创始人、评委主席范妮.沃特曼合影留念。

在几轮比赛中,但昭义每次都会给陈萨递纸条,有时是提醒她“昨天成功的喜悦让它冷却”,“全心的冷静与理性的冷静,在舞台表演中需要兼而有之”,有时是鼓励她“力争把内心的音乐完美地表达给评委和听众,这是最重要的”,“我又有1994年那会儿常常为你的演奏所打动的情景出现,我想,这是好兆头!”

直到现在,这些纸条陈萨还保存完好,用一个箱子装了起来。

三封“锦囊妙计”,每轮比赛打开一封

但昭义的纸条,有时是洋洋洒洒的几页纸,有时是简单的几句话。左章就收过“史上最长纸条”——4页纸的“赛前寄语”。

那是2002年,但昭义带14岁的左章到厦门参加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用下榻酒店的信笺写下了给“章章”的纸条。他分析“艺高”的含义就是充分的准备,指出产生多余紧张的“祸根”就是私心杂念,“‘怕丢脸’的想法一定要除掉。14岁的孩子难道不允许有挫折,甚至失败?!世界上没这个道理! ”

“但老师永远会点中你的穴道,通过纸条告诉你:你有多么棒,同时告诉你:应该怎么办?”左章这样回忆。

除了貌似神秘的纸条,何其真还收过但昭义的“锦囊妙计”。

2003年,11岁的何其真第一次出国比赛,但昭义却因为其他事情无法跟队,在何其真走前,但老师交给何其真妈妈三封信,并分好顺序嘱托她每轮比赛前给何其真打开一封。

果然,前两轮何其真看了信很受鼓舞,进入了第三轮也就是决赛。在决算前,何其真妈妈给女儿打开了最后一封信,何其真一直还清楚记得信中的话:“孩子,加油!上台了,什么都别想,投入音乐,为音乐献出你自己。是时候为祖国做贡献了!”何其真热泪盈眶,她记得但老师曾经讲起自己给一位学生写信:我总在想,我们不能老是强调钢琴传到中国的历史不长、而原谅中国人至今还没有举世公认的钢琴大师屹立在世界著名钢琴家之林这一个严峻的事实……难道我们还能忍受21世纪世界钢琴大师中没有中国人吗?

最后,何其真获得了第五届“霍罗维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乌克兰作品最佳演奏奖,但昭义那澎湃的爱国激情感染了她。

“爱你的老但”让学生“见字如面”

“这些纸条上面其实也没有什么秘籍可言。都要上场了,写什么都是白搭。”回忆起这些“传纸条”的故事,但昭义不禁露出了孩子般顽皮的笑容。他说,写纸条的目的,只是想用一些最简单的话来让学生心里平静一些。

1996年春节,随但昭义夫妇来深的学生和家长一起过年。前排左起为学生叶千奇、雷芳芳、杜静、张金琴、刁颖、李云迪、石慧慧、陈萨、宋浩。

但昭义自己发现,这种方法对女孩子比较有效,男孩子反应就不是太大,比如李云迪在赛前除了乐谱什么都不看。李云迪之后,张昊辰、薛汀哲、杜天奇等也纷纷在国内外赛场摘金夺银,但昭义写纸条的习惯一直持之以恒,只是后来开始数字化了,不少变成了“电子版”,变成了传呼机、手机里的信息。

这些纸条,很多都像“情信”,称呼经常是“dear”“亲爱的”,署名是“爱你的老但”“爱你的T.D”(但老师),文中还有热烈的“我爱你”“拥抱你”,如果不看署名,没有人会怀疑它们出自一位父亲之手,当中饱含着对儿女的谆谆教诲与细细叮咛。

虽然谦虚的但昭义自认为纸条上没什么秘籍,实际上,这些纸条并非只是简单的心理疏导,还包含了关于技术和音乐的临场指导。“在今天这台琴上,右手高音部分要略多一些(但千万别压),分寸的把握还是要靠自己的耳朵。”“这一轮曲目难度大、分量重,在精神上我们豁出去拼了,无所畏惧,但具体演奏上仍然要精心准确。”“用部分冷静的理性去考虑音乐的整体、结构、节奏、踏板、层次、指尖……”

还有一些有心人发现,当但昭义的学生上台演出或比赛前,但昭义都要给孩子们一个拥抱,鼓励他们要做到最好。学生演出时,他就站在幕布附近观看,并不时做笔记,孩子演出一完毕,他就立即点评,指出不足也肯定成绩。天气热了,他拿张节目单对着学生扇啊扇,为他们降温;天气冷了,他又给孩子们搓搓耳朵、捂捂手,手里还时常拿着外套,等学生一下台就赶紧给他们披上。他们那种超越师生关系的亲情,绝对是舞台口、赛场边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学生们眼中的但昭义——

“巨好”的严师

“但老师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但昭义的学生们不约同说出了相同的一句话:但老师是一个“巨好”的人。

李云迪在回忆但老师的“好”时说过一个例子:1999年李云迪到荷兰参加第五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的时候,吃不惯西餐,身体状态很不好,但老师就跑到唐人街去买回云吞皮亲手包起云吞给李云迪吃。

钢琴王子李云迪与恩师但昭义。

左章1995年就跟着但老师学琴,跟但老师早就情同父女,连两人通电话都是用家乡话四川话。有一次,她到英国参加比赛,上台前手很冰冷,但老师拼命用手帮她热手,最后急了,把左章的手放到怀里暖了许久。

张昊辰跟但老师去莫斯科参加比赛的时候,莫斯科天气已经有点冷,张昊辰穿的衣服比较少,这时候但老师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围在他身上,自己却是一件单衣,看着60多岁的老师抱着自己的肩膀走在寒冷的街头,张昊辰很感动。

不过,但老师的教学也是出了名的严格。

已经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读研究生的潘林子今年初回深参加“一带一路”音乐季演出时回忆起但老师的培养时,告诉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我原本是业余学钢琴的,9岁进入艺校开始学专业。原本自我感觉挺棒的,直到上但老师第一节课我就傻眼了,因为基本功不扎实,他的要求我很多都做不到,手指就像毛毛虫在琴键上滚,不爱练习,经常惹他生气,批评我‘你这周又白练了’。从此专业课就成了我的噩梦。”大半年时间,但老师要求她每天放学后加练基本功,“练习曲和音阶,整本整本地练”,逼得她一度想打退堂鼓。

然而就是这样的高要求,让潘林子后来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再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潘林子都对但老师的严格充满了感激。从10岁开始,潘林子就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大奖,她说每次比赛时她在舞台上一点都不紧张:“还没有我上但老师的课时候紧张!”

见习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记者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