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知名影星茱莉亚,因家族有乳腺癌遗传史,预防性地切除了乳腺,轰动全球。有“广东瘤”之称的鼻咽癌,长期困扰着广东人,闻之色变,茱莉亚的方法可以效仿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贝锦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的癌症种类情况不一样,目前还不能通过预防性切掉降低患鼻咽癌的风险。但相同的事实是,已经证明遗传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同样也起到重要作用。
贝锦新所在的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医院、北京蛋白组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鼻咽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TERT/CLPTM1L和CIITA),成果于今年7月20日在线发表于遗传学领域专业杂志《人类分子遗传学》。
TERT/CLPTM1L和CIITA,这一串在普通人看来不知所云的英文字母意味着什么?贝锦新说,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破解导致鼻咽癌的“密码”。该项成果问世表明朝这个目标又进了一步。
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达90%
鼻咽癌是多发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高发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湖南、香港、澳门等地区。贝锦新说,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患者总体疗效好,五年生存率达90%;而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处于晚期,疗效差,五年生存率约为50%。“高危人群筛选和早期诊断是鼻咽癌防治关键环节。”
作为上述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贝锦新2007年就加入到研究团队。他告诉记者,曾益新院士1997年牵头建立了鼻咽癌样本资源和基因数据库,是这项鼻咽癌遗传学研究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我们利用个体基因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信息,通过增加样本量和统计学效能,并验证更多的候选基因,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位点。”贝锦新说,这项研究得出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鼻咽癌的发病机制。
曾益新院士团队在实验室。
2毫升唾液预测发病风险
鼻咽癌,这个名字出现已经140多年,全球4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对于广东人来说,尤为可怕的是,备受这个“肿瘤君”的“偏爱”。而且,鼻咽癌家族性聚集达10%。换句话说,如果广东人家里有人得了这个病,那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要提心吊胆了。
正因为“广东瘤”的难缠,广东也成为国际上攻克鼻咽癌的主战场,屡出科研成绩。
贝锦新说,临床发现某些肿瘤喜欢傍特定地域的人群,这是为什么?里面肯定有规律可寻。搜寻到这些人群相同的易感基因,就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多年来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2015年,在确立11个和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和1个EB病毒亚型位点的基础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推出鼻咽癌预警芯片,只要2毫升唾液,就能如同气象台预测恶劣天气一样,通过评分预测鼻咽癌发病的风险程度,分为低危、中危或高危。
记者好奇易感基因研究的日常是怎样的?贝锦新说,收集样本很重要。然后从大量样本中找到共同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位居华南地区前列的大型专科医院,仅去年的鼻咽癌新增门诊量就达3000多例,还不包括定期复查的旧病号。“每年接连不断的病人为样本提供了来源。”在患者眼中“有毒”的唾液、血液等标本,却是科研人员做研究时的“宝贝”。贝锦新说,目前,他们的样本库已发展成为全球之最,标本保存在-170℃的“冰箱”中。
移民可否逃脱“追杀”
广东是侨乡,许多人移居海外,离开了特定地域是否可以逃脱鼻咽癌的“追杀”? 贝锦新说,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跟踪病例发现,广东人移民后,鼻咽癌的致病率有所下降,但还是会比当地人高,“移民除了基因不变外,一般的生活、饮食习惯可能还跟原来一样,这是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贝锦新说,易感基因的研究仍不完美,“易感基因位点究竟是如何‘助长’癌症的仍不可解释。”他透露,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明确各个易感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阐明它们引起疾病的具体机制。
贝锦新称,新发现的两个易感基因将加入到预警芯片当中,通过不断改进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形成新的芯片。之前的预警芯片区分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准确率为88%。“预期两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会增加预警的准确性。”
用预警芯片检测一次的价格是900元。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直接检出鼻咽癌,而是针对未发病的人群,来预测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那么,哪些人群应当去检测?贝锦新认为,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鼻咽癌高发区居民,尤其存在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当检测。
此外,部分人群也要引起重视。如EB病毒抗体阳性人群;长期吸烟、被动吸烟及酗酒的人群;长期进食腌制食品的人群;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液体、粉尘等高危人群。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