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观 | 虚拟歌姬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分析 ——以本土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
2021-04-26 15:1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王毅   宋凌宇

近年来,以“洛天依”为代表的二次元虚拟歌姬,正在逐渐突破次元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虚拟歌姬受众在我国以“95后”“00后”为主,这类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长大,长期被视作“边缘小众”的弱势群体,本文运用虚拟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到由互联网技术和用户所构建的虚拟社区中收集资料,研究当今社会虚拟歌姬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特征与内容生成机制,以求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虚拟歌姬   “洛天依”  身份认同

“洛天依”不是我国第一个本土虚拟歌姬,却是最具人气的一位。她是由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日本雅马哈公司的VOCALOID3音乐合成软件,采集中国“声优”山新的音源制作而成的一款虚拟歌姬。她的设定是一位15岁少女,吃货、冒失但坚强是她的丰富人设,灰发、绿瞳、蓝色服饰和腰间的蝴蝶结,是其标志性外表。

“洛天依”上热搜成为网络红人

近年来“洛天依”不断出现在大众媒体平台上,例如首次在2016年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上,与歌手杨钰莹搭档演唱其二次元代表作《花儿纳吉》;同年10月15日晚湖南卫视第十一届金鹰节互联盛典,“洛天依”搭档圈9和付辛博,共同演唱二次元“传说曲”《权御天下》和古风歌曲《刀剑如梦》,2018年受央视邀请参与《经典咏流传》节目录制,搭档京剧名家王珮瑜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其中让“洛天依”一举登上热搜前榜的,则是江苏卫视2019年跨年演唱会上与薛之谦合作演唱的《达拉崩吧》,由于当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主流舞台上鲜见,“洛天依”与薛之谦的“虚拟互动”被广大观众戏谑,但也让“虚拟歌姬”这个词,开始进入“三次元”视野。B站2020年与新华网联合举办首次跨年晚会,“洛天依”与方锦龙老师合作演绎的《茉莉花》成为爆款节目,晚会9.9分的高分评价,标志着“洛天依”与B站的“出圈”征程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洛天依”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受欢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我国亚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因此,对于虚拟歌姬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张不容小觑,有必要对其受众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亚文化与我国主流传统文化相融合,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主流传统文化转变固有思维,实现重构与创新性发展。

在虚拟社区环境中形成认同感

“洛天依”的粉丝群体在年龄上普遍呈现低龄化现象,以“95后”和“00后”为主,并且以所谓的“御宅族”居多。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大多处于青春叛逆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繁荣长大,追求个性化和人的自由发展,相比家长、老师、同学这些现实中的“初级社会群体”,他们显然更热衷于和虚拟社区里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次级社会群体”进行互动。虚拟歌姬粉丝群体追随的对象,由现实中的真人转变为虚拟歌姬,体现了他们所渴望得到的满足,由“身体的迷恋”(身体欲望)向身份认同的转变,[1]而粉丝个体在建构认同时,是在虚拟社区的环境中,通过对“洛天依”进行自我投射以及与其他粉丝互动,逐渐形成对个体的身份感、确认感和认同感。[2]

一、自我认同

虚拟歌姬属于完全的“养成”模式,“洛天依”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青少年,年龄相仿、成长环境相仿、爱好兴趣相仿,粉丝们与“洛天依”有一种跨越次元的“共情”。“洛天依”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打破了传统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不平等模式,在虚拟歌姬社区里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改造自己心中的“洛天依”。例如知名民间创作者“ile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任何人都可以去试一试。‘洛天依’不会介意为操作最生疏的玩家唱歌,对每一个玩家来说,她都是专属的唯一。”[3]“洛天依”从最初的形象设计到作品创作,都来自粉丝群体的深入参与,尤其是作品创作出来后能够被“洛天依”所属官方团队认可,对于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肯定。“ilem” “poker”等人创作的歌曲在主流媒体舞台以及演唱会上被采用,向粉丝群体证明了素人的价值,粉丝在“洛天依”身上不仅投射了自我的感情,更是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相比实际报酬,更重要的是,追随“洛天依”是他们实现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正如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理论所说,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并愿意自主地来完成它分享它时,其背后也有无酬的内在动机促使。

二、群体认同

“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在这个充满着符号意味的虚拟社区,虚拟歌姬粉丝群体通过在贴吧、微博、B站、网易云音乐等虚拟社区发帖、评论、转发等方式,与“洛天依”进行“隔空喊话式”互动,形成某种“通感”,“洛天依”作为一个虚拟人物自然无法对其进行回应,但这些会被同样在屏幕对面的其他粉丝看到并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洛天依”是他们进行群体互动的纽带。例如“poker”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作为粉丝,我总想着能为偶像做点什么。最直接的,就是为她写歌”。

三、排他性

与一般的“路人粉”不同,通过在虚拟社区里实现了身份认同的粉丝群体言行更加规范,为了更好地维系群体关系以及加强凝聚力,他们自觉采取一些措施对群体进行约束。就像哔哩哔哩网站在注册会员时要先回答100道题目一样,加入“洛天依”的粉丝群时,也会有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来进行考核,只有回答正确才能被接纳。如“平行四界指的是”“洛天依的应援色是什么”“南北组是什么意思”等,准入门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粉丝质量进行了一层过滤,待正式被粉丝群体接纳后,也会有一系列具体规范来约束其言行,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会更加积极地做贡献,以获得更高的群体认同感。此外群体通过塑造认同,让人们产生对内群体的偏爱与对外群体的抗拒,促进人们对群体间差别的关注,从而使人的心理有更明显的“边界感”。

“洛天依”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

德勒兹用“线”这个概念来透视和概括人与人生,他把这些线分为坚硬线、柔韧线、逃逸线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逃逸线。在德勒兹看来,逃逸线是基于人们不断从社会掌控中进行逃逸的行为而成为一种创造线,所有生产性的事物都在这条线上发生。[5]它打破了各种社会断片和界限,不断瓦解社会的固有秩序,使每一个被禁锢在断片里的个体向各个方向逃逸。

一、从现实世界逃逸

虚拟歌姬粉丝群体将二次元世界,当成他们的网上“第二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由他们自发创造的针对现实世界的逃逸线。虚拟歌姬受众在我国以“95后”和“00后”为主,这类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长大,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他们被牢牢固定在孩子、学生这样的断片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得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他们从现实社会抽离,转而投向虚拟歌姬的“乌托邦”社区,在粉丝心中这个虚拟社区代表着自由、多元、个性和包容等。他们在现实世界里沉默不语,却把一切想说的话都讲给“洛天依”听,因此粉丝们心甘情愿成为“洛天依”的“内容劳工”。

二、在虚拟社区生成

“洛天依”从2012年7月12日出道,至2020年7月1日共有传说曲65首,整个Vocaloid中文传说曲共84首、殿堂曲1426首,“洛天依”演唱的原创曲目超过1万首,并且每年有超过1万名相关创作人员在为她写歌。UGC内容生产模式在虚拟歌姬的建构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传统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虚拟歌姬粉丝群体已经从只能被动地接收消息,转化成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偶像进行改造。虚拟歌姬的多元性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且人设稳定不会崩塌。粉丝群体在塑造“洛天依”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我,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虚拟歌姬粉丝群体具有双面属性

“洛天依”是一个符号,也是当下社会年轻人价值观的投射。粉丝们在虚拟歌姬身上,看到了不被条条框框所禁锢的表达自由,听到了批判社会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音乐情绪,感受到了可以释放欲望却不用承受异样眼光的自在。因此,“洛天依”带着当下年轻人所推崇的集体创作理念,满足了他们寻求组织认同的心理需求,使得虚拟歌姬备受欢迎。“洛天依”等虚拟歌姬作为一个实际上没有实体的虚拟人物符号,背后是整个社会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所以“他们”将拥有比任何一位真人偶像都强大的创造力。

但是一味地沉溺于虚拟歌姬社区中,深受媒介依存症影响的个体,会逐渐丧失和现实社会进行交往的欲望,造成脱离电子媒介无法与人正常交际的恶性循环,虽然在网络上隔着屏幕呈现出“摘下面具”“脱掉套子”的美好境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重新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如以“中V南北组”为心中最佳CP的粉丝们经常所说:我们就这样“圈地自萌”。然而这种虚拟与现实的长时间反差,将会造成现实的感情匮乏。虚拟歌姬粉丝群体的组建,确实有弱化孤独的作用,甚至他们的感情与凝聚力比传统偶像更深厚,但同时也更加剧了个体与现实社会的疏离。“网络媒介既能够创造出共享和归属感,也能产生排斥和疏离感。网络族群集合了一些网民的‘共性’,这恰恰是进行社会区隔的重要条件”。[6]

因此,对于虚拟歌姬粉丝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看待在这个群体身上所体现的双面属性,鼓励青少年积极创作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关的作品,例如《万神纪》《天行健》等,并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消极的一面也要耐心引导,在时间的长河中总能看到“次元壁”突破的那一天。

(作者王毅、宋凌宇系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战泓玮.网络虚拟歌姬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J].青年记者,2019(11):7-8.

[2]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吕品.“完美偶像”:虚拟偶像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6):101-103.

[4]朱立元,胡新宇.线与生成:德勒兹文学创作理论的两个主要概念[J].文艺研究,2012.

[5]何川.虚拟歌姬的德勒兹式解读[J].传播力研究,2017,1(07):242.

[6]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02):97-103.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