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深圳传奇”,但昭义与“钢琴之城”23年的故事
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记者 胡蕾/图
2018-09-18 08:38

但昭义——一个享誉国际钢琴艺术界的名字,一个与深圳紧密相连的名字。

在这座南方以南的城市,他迎来了事业巅峰,学生李云迪、陈萨、张昊辰等接连捧起多个国际顶级钢琴赛事桂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座城市处处飘飞着悦耳的琴声,离“钢琴之城”的梦想越来越近。

“没有深圳,这些孩子要拿这样的成绩,不大可能,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专访时,但昭义微笑着回忆起了1995年的那个抉择,以及自己的23年深圳情缘。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感受感受”

“中国那么大,我想到四川以外的地方去感受感受。”时隔多年后回忆起那个命运转折点,但昭义坦率地说,这既有自己求新求变的内因使然,也有深圳的外因助推。

1964年,但昭义从北京进修归来后回到四川音乐学院成为了一名教师。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昭义内心也在渴望着改变。“我50多岁了,除了在北京进修的三年多时间,偶尔参加比赛和会议,基本没出过四川。”

他重点考察了几个沿海城市。“我去了厦门市音乐学校,觉得不适合我;后来专门去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考察,但广州的气候我受不了。最终我还是钟情于我的第三个选择——深圳。”

但昭义回忆,1994年自己的学生陈萨、吴驰接连在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引发了深圳宣传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的高度关注。时任深圳艺术学校副校长的李祖德认识但昭义一个学生的爸爸,就通过这位学生家长动员但昭义来深圳。

1995年3月,但昭义带着李云迪赴美国参加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有意识借道深圳,从香港转机。师徒俩首次与李祖德见面,并参观了深圳艺术学校。

在学校的小礼堂,一台崭新的三角钢琴静静散发着黑光。“李云迪几乎一下就扑了过去,李校长让他打开试试,说:‘如果你和但老师来艺校,这琴就归你弹!’”

比赛结束后,师生俩回国时又取道深圳返回成都。李祖德再次向但昭义保证:“深圳重视钢琴艺术,也邻近香港,今后有参赛和学习的机会,这些经费深圳全部都能解决。”

这两次实地考察,让但昭义终于下定决心:到深圳去!

回程时,他亲自带上了深圳艺术学校致四川音乐学院的商调函。

抵深第二天,他就带着李云迪扎进了琴房

“但老师调入特区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深圳传奇’。”深圳文化艺术界流传着这样的评价。

原来,当时深圳规定引进专业人才的年龄上限是45岁,特殊人才可以放宽5岁,但昭义那年已经55岁。“特区不愧是特区,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对我破格引进,我非常感激。”

一位大学教授,在55岁时“屈尊”到中专院校教书,但昭义的内心当然有过挣扎。“确实有些犹豫。但是深圳对全国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我还了解到,艺校很多老师都是从内地大专院校过来的,我的顾虑就打消了。”

来深的学生中,最大的陈萨16岁,最小的宋浩才5岁。“我给川音学生排了名,把一、三、五带来了,二、四、六留下了。当时想,川音放我就很给力了,不能把最好的前三名都带走!”

1995年10月1日,但昭义、高红霞夫妇带着“但家军”南下深圳,创造了一位老师调任、一群学生和家长随行的“奇观”。

1995年10月1日深圳艺校李祖德副校长受陈家桦校长委托前往深圳机场迎接但昭义一行,左5起为但昭义学生石慧慧、陈萨、李云迪、宋浩、张金琴、杜静。

那一天,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十多人坐飞机前往深圳,师生们的锅碗瓢盆、衣物床被、自行车等家用和各家的钢琴整整装了一个集装箱运过来。艺校把他们安置在黄木岗小区,还提前添置了家具,让他们可以“拎包入住”——这是来自这座陌生城市最初的温暖。

“来到深圳之后,市里给我的夫人安排了工作,把陈萨的妈妈也安排到图书馆,彻底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刚从内地来,没什么钱,市里给了经费统一安排住房,这在内地不可想象。”

抵深的第二天还是国庆假期,但昭义就带着李云迪扎进了琴房。李祖德曾回忆,当时“但老师就穿着一件背心,汗流浃背”。听着那曼妙的琴声,李祖德感觉吃了一颗定心丸。“踏实了,理想一下变成了现实!”

深圳究竟哪里吸引了但昭义?23年后,但昭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里吸引我的一是人事关系不复杂,二是大家都比较和谐、亲近。另外这里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在深圳炼成了“金牌教练”

“我们刚到深圳两个多月,就接到深圳交响乐团邀约,让陈萨、李云迪在市里的新年音乐会上担任钢琴协奏曲独奏。那么小的学生就有那么好的机会,在深圳大剧院那么大的场地演出,大家都觉得深圳太好了!”但昭义也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来深不到一年时间,1996年9月,陈萨就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赢了一个头彩——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第一次将中国人的名字留存史册!

接着是李云迪、涂宇亮、左章、张昊辰、杜雯雯、何其真、陈诚……一批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脱颖而出,钢琴教育的“深圳现象”引发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关注,但昭义和他的“但家军”成为当之无愧的深圳骄傲。

1996年春节,随但昭义夫妇来深的学生和家长一起过年。前排左起为学生叶千奇、雷芳芳、杜静、张金琴、刁颖、李云迪、石慧慧、陈萨、宋浩。

“没有深圳,这批学生不能说一定弹不好,但拿这些成绩基本不大可能,或者说根本不可能。”但昭义这样感慨。

“在内地你参加这么多比赛,怎么可能?就拿李云迪来说,1999年他一个人就参加了三次国际比赛,还两次去国外上大师班,经费都是由深圳宣传文化部门和艺校资助的。内地给你一次机会有可能,次次机会都给你?怎么可能。可是,没有一次一次的比赛作为台阶,李云迪怎么可能走到2000年的肖邦比赛?所以我觉得,没有深圳就没有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这是非常实在的。”

1999年3月在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后在李斯特铜像前合影。

这些年里,在各种场合,但昭义从不讳言,是深圳将他推上了钢琴教育事业的巅峰。“深圳为我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沃土,在这里不但是我个人的成长,还有一批让我骄傲的学生成长起来。”

2000年6月左章在美国吉娜巴考厄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上获第一名。

为“钢琴之城”倾注余热

2004年,深圳正式提出“钢琴之城”的建设目标,这也成为了但昭义的奋斗目标。在他看来,业余教育、专业教育、顶级赛事,三位一体的综合推动才能成就“钢琴之城”。

2006年,但昭义在深圳市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牵头创办起“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这些年,深圳诞生了好几个钢琴比赛品牌,这对钢琴艺术的长足发展是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已经成为品牌,201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去年又升级为‘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还有‘深圳钢琴公开赛’也办得非常成功,每年都有几十个城市的选手来参加,专业组涵盖了全国所有音乐院校,是国内很有影响的一个品牌;福田区也主办了‘深圳双钢琴四手联弹邀请赛’,影响甚至扩大到国际。”

不过,但昭义也指出,深圳距离“钢琴之城”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征程。

2009年张昊辰参加克莱本大赛前在深圳举办钢琴独奏会间留影。

“要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钢琴之城’,在没有钢琴产业的情况下,只依靠钢琴艺术文化来支撑还是非常艰巨的。目前深圳在普及教育、赛事活动的发展很不错,但我们在专业教育上相对就比较弱。比如没有钢琴演奏专业的高等教育,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都只能到外地和国外继续求学。另外还缺乏一批高端教育专家,这需要深圳大力引进钢琴教育人才。”

正因如此,但昭义现在把自己的工作方向从个体培养调整为培训教师。他不仅在深圳培养年轻的教师梯队,还到全国各地宣讲自己主编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不遗余力地为深圳乃至全国钢琴基础教育贡献余热。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培养更多的钢琴教师,为深圳乃至全国输送教育人才。”但昭义说。

(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读特记者胡蕾翻拍)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文 记者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