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街道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跃上“新台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袁小平 彭翠玲
2021-04-19 23:03

记者近日获悉,公明街道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构建严密防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交出新答卷、跃上新台阶。

普治并举打造法治公明“升级版”

“七五”普法以来,公民街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为夯实光明副中心活力城区“高质量,高颜值”新公明提供法律保障。以街道党工委集体学法用法为重点,带动辖区普法学习。今年以来,党工委安排专题学法3场,社区党委进行法制讲座6场,党员干部开展学法用法普及率达到100%,在社区主题活动中,开展法治+社区主题活动,围绕建党百年学党史活动,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普法先行主题活动,职能部门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组建法律专家服务团,为企业免费法治“体检”,网格党支部、志愿者进村入户,送法进门,今年第一季度辖区群众普法率达到67%。以普法宣传引领创新基层治理路径,建立“家门口”党支部引领下的治理体系,营造了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堵点难题,大幅度提档升级“公明版”法治环境。

优化机制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公明街道全力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持续探索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创新打造“四化”综合执法模式:硬件建设标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制度化、管理模式智能化,着力构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配足配齐执法装备,开展联合联动执法,真正实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有效化解基层“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执法难题,同时联动网格基础力量开展执法流程再造,构建网格巡查呼叫→部门管理报到→执法公正监督的综合执法模式,形成小事网格解决,大事部门联动解决的工作机制,激活智能平台统一配置资源,将安全生产、环保治理、城市管理等事项纳入平台智慧管理,破解“不告不理”为“主动发现”,平台与执法人员单兵联动,远程指挥快速反应,确保问题高效处置。

前端预防多元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抓早抓小,深化“非诉衔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积极构建以法治宣传为先导、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多元防范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群众贴近,固牢固稳纠纷化解防线,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换位工作模式,实现调解从“以调为主”切换“以防为主”,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创新“三三制”调解机制,网格、社区、街道三级调解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发动人民调解员、基层司法助理员、民情诊所志愿者三个主体的作用,发挥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等优势,通过定期不定期访亲友、问家常、解心结,公明街道在光明科学城大装置区土整、轨道13号线公明段土整、区级公园土整等重大任务中,建立健全法治专班对接机制,按照2+2+N配齐调解精干力量,有力化解和推动各类别土整任务,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三治”协同推进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法制轨道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自治德治法治”模式,确保不同定位、不同责任、不同体系的运行机制相互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的主导作用,推动法治为自治和德治功能服务,将落脚点和归宿点放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治理体系中,目前公明2万多名志愿者以平凡善举助力法治传递,以志愿者、志愿对象、志愿服务“三位一体”开展的法治之路、志愿随行活动就达4096场,参与活动5万多人次,辖区18支志愿志愿服务队日夜奔忙在公明大街小巷。志愿者红花山u站旗竖一帜,以及号召力、组织力成为全市志愿者综合平台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军。面对突出其来的重大劳资纠纷中,公明街道将非诉化解机制挺在前面,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将矛盾纠纷置于法治运行的轨道,形成良好协商机制,用“互动效应”促成矛盾纠纷平稳“着陆”。一年来,公明数字化平台接收案卷1532宗、电话反映案卷240宗、微信上报案卷59宗,件件得到妥善处置,无一例上访上诉。通过把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置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创新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公正与效益相统一,实现了“枫桥经验”的公明化和创新发展。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袁小平 彭翠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