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色如墨,臭气熏天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全景式呈现了深圳经济特区“举全市之力、4年完成40年生态欠账”这一“人类治水创举”。4月1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赵川长篇报告文学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专家称赞该书真实、生动地书写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书封
何向阳、梁鸿鹰、施战军、杨黎光、李晓东、李炳银、黄传会、胡平、张陵、王山、汪守德、邓凯、胡野秋、陶明、傅逸尘等专家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主持。
作者赵川
该书作者赵川是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本书是他的第五部个人专著。曾被称为深圳母亲河的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自2016年起,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正式启动,茅洲河治理成为广东省及深圳市“决战水体污染”一个典范之作,是“全流域”治理理念在国内的首次实践。
非同凡响一条“河”
“人逐水而居,城依水而立,自古如此。这本书从人类文明的进程角度,来探寻一条河流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黎光表示,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记录了历史的细节。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这个题材选得非常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深圳拯救母亲河的真实报告,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人文价值和启迪意义。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场景转换多元。侧重作者亲历,且精准有力。他的书写为我们当前河湖治理和生态保护、文学创作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借鉴。”
“从这条河的历史变迁的过程和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既有生动细节,也有‘群英谱’式展现,看得出作者的坚持和努力。”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作家》原主编王山说:“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确实要有这样的一种理念和担当,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言。”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感慨:“污水处理是非常艰巨的事,文学作品关注这样一个民生事件,一个关乎大家幸福指数的事情,很需要这个作家付诸于情怀。赵川的这种书写、访问和记述很有价值,在历史的记忆方面留下了很清晰的痕迹。”他还建议作者不妨跳出具象事件,做出更深层反思。
“我真是没想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深圳竟也是如此出色。这是一部人居警示录,又是一部共生启示录。围绕这条河的治理所折射出的是什么呢?是城市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它还体现一个最根本的一个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从文本看,作者思路清晰,视角多元,语言爽利,人物写一个活一个。由作品看得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始终有一种思辨的因素在涌动。”
作者赵川“这部作品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认为,即便从《中国作家》发表的三四万字中篇来说,也足以显示作者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选材繁简得当,具有想象力的文本书写,给我的印象特别好。此外,开头也很别致,有一种悬念在牵引。作者读了很多书,做了充分的贮备,为作品的思想性奠立了基础。”
“这部作品不仅献礼特区成立40周年,也可视为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因此,从立意上看,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题材。”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作者在书中除了写到对现代化的反思,也写出了与传统文化衔接,比如天人合一,上善若水这样的从《道德经》开始一直沿续至今的理念。她建议在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延伸扩展。
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表示,这是新时代的“驯水记”,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根本的价值还不单在于文本写作上的一些成绩,关键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城市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
追踪20年的写作
“我是文学的信徒,要借此机会表达一个积压多年的心声。今天,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位懵懂无知的青少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更是将在高雅文学殿堂就自己的作品‘坐而论道’视为人生理想。因为追逐幼稚的文学梦,走了很多弯路,荒废了很多青春时光……”赵川将此次研讨会视为一次“圆梦”,而转型报告文学领域,也算是回归正途的一次努力。
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关于茅洲河治理,赵川足足追踪了20年。从1999年3月进入深圳报业集团的第一天,他就跑环保线,跟随执法人员夜半突查工厂偷排污水是常事。在国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真正避免和杜绝这种西方国家一两百年前即犯下的“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深度挖掘这一重大题材?赵川用脚步丈量了茅洲河40公里的主干线,以及密如蛛网的数十条支流,溯源历史上沿岸居民同这条母亲河的久远故往,寻访与河流有关的历史遗迹、掌故与传说,还原人与河的血脉关联。同时,深入一线,了解高难挑战及破解难题的科学探索,最终以人文发现为“经”,以普通“治水人”的故事为“纬”,写成了《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一书,记录下发生在南粤大地上的这场“治水大战”中的诸多难忘瞬间及生动细节。
研讨会现场
为写成此书,赵川搜寻方志类图书、档案100余本(册),阅读中西方环境哲学及有关水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中外著作数十部。围绕茅洲河干支流实施田野调查两年多,遍访沿河所有街道及村庄(社区),访谈主承建方中国电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沿河社区老者、“有故事”者有200余名,踏访文物古迹等数十处,用完采访笔记本五册。此外,累积了大量视频及图片资料。
创作“富矿”取之不竭
“深圳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城市,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就。我还是头一次接触河湖治理这个题材的报告文学,深圳下了这么大的功夫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而这些故事正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的深入体现,把它写出来意义非常大。”梁鸿鹰说。
“深圳确实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经济上的、科技上的的,包括社会治理方面,杨黎光老师他们也写过,现在看生态建设又是深圳一个别开生面的创作领域。所以说深圳是写不完的一个地方,深圳是一个文学的富矿。我希望通过赵川这部写生态治理的书,能启示更多的深圳作家,注意深圳发展的各个层面,把深圳的整个文化写得更加鲜活。”施战军表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认为,记者写报告文学比作家好。“为什么呢?记者整天在生活当中,采访是他的工作,他写出来的东西就感觉到很真实,很可信。另外,他的感情非常丰沛,赵川对这条河流,对深圳的老百姓的情感跟我们这样外来的作家是不一样的,我们毕竟还是隔着一层皮。这两点优势在他的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生态文学很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主题创作、作家创作的蓝海。”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主任李晓东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文学创作应该会出现比较繁盛的景象,赵川的这篇文章也为自己的创作开了一个好头。”
专家们还表示,《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这本书写作丰盈,故事性强,细节真实生动,内容繁简得当,语言精炼爽利,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兼具人文价值和启迪意义。
该作品精华版发表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年第3期(题为《湾区“驯水”写传奇——深圳拯救母亲河纪实》),单行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丁时照分别为该书作序,肯定了本书人文生态题旨及文学探索。该书入选了“2020深圳市第七届重点文学作品扶持”,获得“深圳市宝安区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目前,以该书为蓝本的四集电视纪录片《茅洲河》(暂名)正在紧张摄制之中,计划2021年底在央视纪实频道与观众见面。
(原标题《一条河,一座城 看<茅洲河>》“流淌”的不凡深圳记忆》)
编辑 张克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