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加莫约,对于很多深圳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坦桑尼亚,很多人却因巴加莫约而了解深圳。被寄予厚望的巴加莫约经济特区在当地有一个别称——坦桑尼亚的“深圳”,意为一座希望之城、友谊之城。
前来中国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坦桑尼亚总理马贾利瓦昨日接受读特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非合作论坛为坦桑尼亚不仅吸引到了众多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更为关键的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新思路新启迪,他期望通过学习“深圳经验”而建设的巴加莫约经济特区未来成为双方共享机遇与资源的一片新天地。
学习“深圳经验”,加快建设巴加莫约经济特区
马贾利瓦此次访问深圳专程到访华为公司和招商局集团,他坦言这是对于坦桑尼亚国家转型发展富有特殊意义的两家深圳企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马贾利瓦表示,华为的“坦桑尼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为当地培养了很多通讯技术人才,通过支持教育、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为帮助坦桑尼亚消除数字鸿沟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力提升当地信息化发展水平。
谈到招商局集团,马贾利瓦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坦桑尼亚之所以与深圳有着特殊的渊源,正是源于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经济特区学习了深圳的发展经验,其中的国家重点工程就是巴加莫约港项目。招商局集团不仅是主要投资方,也是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的引路人,为当地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港口建设只是整个项目的其中之一,港口所带动的整个特区的建设将是更为主要的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巴加莫约是坦桑尼亚的试点,按照一个现代化城市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初步估算未来该地区将会有700多家企业,将是整个东非地区的战略投资中心。马贾利瓦透露,目前这一项目运行非常顺利,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这里做好了准备工作。他认为,在非洲建立一座像深圳一样的现代化的城市,是坦桑尼亚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最佳例证,而一个巴加莫约显然还不够,今后将把试点的成就和发展模式推广到坦桑尼亚更多地区。
借鉴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实现跨越式增长
随着这个国家战略寻求从农业向工业经济转型,坦桑尼亚通过拓展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工业化的愿望也日趋强烈。
2016年,坦桑尼亚政府宣布了5年发展计划,提出将优先考虑工业部门。马贾利瓦告诉记者,坦桑尼亚将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内外投资者也先后兴办了不少工厂,但仍然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工业化目标就是通过增加附加值来节约和延长原材料的使用寿命。
“深圳的很多投资者近年来都选择坦桑尼亚拓展‘走出去’的机遇,” 马贾利瓦认为,国家的转型必须推广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条捷径,在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提供了管理经验和知识技术。而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兴建工业园区,则是通过借鉴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得益于中非论坛的新启迪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之后创造了一个让非洲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共享机遇的平台,”马贾利瓦坦言,中非合作论坛催生了很多直接使坦桑尼亚人民受益的项目,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和新启迪,让坦桑尼亚从更多国际合作中梳理出本国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例如工业、教育、基础设施等等。
坦桑尼亚缺少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市场,而这些都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这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我们的目标是向中等发展国家迈进, 这离不开中非合作论坛的成果,中国企业根据自己的优势并结合坦桑尼亚需要开展投资贸易活动,” 马贾利瓦表示,从2000年开始再到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中国包括深圳企业的投资者陆续来到了坦桑尼亚,他们对于当地农业产品提升附加值水平提供技术和经验,坦桑尼亚工业的空白创造了大量投资机会,通过大规模土地开发、机械化耕作、良好的田间管理和育苗技术,坦桑尼亚农业升级转型大有作为。此外,他们在海洋渔业等领域也开辟很多新兴产业,让当地的资源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