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经济,先读懂历史

2021-04-10 10:17
摘要

从中国古代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中国王朝时期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由以人丁事产构成的家庭为核心衍变为以田地赋税为核心的户籍系统,建立在一条鞭法下财政白银化和赋税定额化基础上的这一深刻转变,同地方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过程互动,从而确立起一种新的“国家-社会”体制。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刘志伟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工作室 2021年1月版

本书从中国古代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中国王朝时期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由以人丁事产构成的家庭为核心衍变为以田地赋税为核心的户籍系统,建立在一条鞭法下财政白银化和赋税定额化基础上的这一深刻转变,同地方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过程互动,从而确立起一种新的“国家-社会”体制。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程麟荪 著 徐昂 袁煦筠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1年1月版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银行的起源和发展,记录了从1897年仿照西方模式建立第一家中国近代银行,到1937年日本入侵造成中国银行业突然中断的历程,尤其是1927年至1937年中国近代银行业的“黄金时代”。作者利用大量原始档案,以几家重要华资银行和几位杰出的中国银行家为主角,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演变,探讨这些银行迅速增长的原因,而它们正是当代中国国有银行的前身。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美]费正清 著 牛贯杰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021年1月版

本书是著名海外汉学家费正清关于中国海关、沿海贸易乃至对外关系的研究经典,探讨了通商口岸体系的建立以及延续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外交与经济交往的模式,进而串联起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与西方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过程。本书雏形为费正清的博士论文,成书首版于1953年,然而作者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而是开启了使用中国档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风,为海外中国研究树立了一个学术范式。

《满大人的荷包:清代喀尔喀蒙古的衙门与商号》 赖惠敏 著 中华书局 2020年11月版

本书书名定为《满大人的荷包》,是因清朝统治喀尔喀蒙古(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时期的经费非常少,却能稳定治理100多年,全赖商人势力的介入。作者以喀尔喀蒙古地方财政的研究入手,进而描述了当时官商互动的真实情形。本书微中见著,独辟蹊径,作者的关注点表面似乎只在喀尔喀蒙古的商人、商号与地方财政,其实其所有的研究都围绕在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另外也涉及了清代中俄边贸的考察。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 [意]卡洛·M.奇波拉 著 苏世军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0年11月版

本书是现有关于前工业化时期最有价值的著作。工业革命是当今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巨大推手,不过这场革命却不是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长达700年的漫长的积累过程。本书作者跨越当前经济理论与经济史之间的鸿沟,在一个连贯的分析框架内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瘟疫与经济动荡、工业发展与职业病、工薪变动与人口迁移、小作坊的没落与流水线的兴起等社会与经济问题,并在大量文献的佐证下,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可靠的总结。

《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 [瑞士]罗曼·施图德 著 王文剑 译 赖建诚 校 格致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本书同样是一部研究工业革命缘起的作品,作者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书中运用17至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进而指出: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因为彼时的欧洲已经拥有了成型的交通系统,更高的生产率,以及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陈春声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工作室2020年7月版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更为难得的是,本书附录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作举报,呈现出完整的学术风貌。

《咸同时期的榷关与财政》任智勇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工作室 2020年7月版

鸦片战争不仅使得清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也改变了相承已久的榷关(明清时期征收关税的机构)制度。本书的研究即在这两条线索展开。就财政而言,清政府因相沿已久的各种积弊使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收不抵支的窘境。在榷关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榷关无法再承担作为重要税收机构的职能,厘金和洋税逐渐取代榷关成为更重要的商业税征收机构,多年来以农业税为主的国家财政结构自此发生转变。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马德斌 著 徐毅 袁为鹏 乔士容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0年6月版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德斌的论文结集,不过全书因有相同的主题——过去1000多年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演变历程,因而也同样拥有专著的样貌。作者强调把18世纪甚至更早的大分流问题与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具有中国、欧洲或者日本之间的比较视野,并且引入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尤其是近20年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统计与实证分析等方法。本书对我们全面认知中西大分流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大有裨益。

《古代经济》 [英]M.I.芬利 著 黄洋 译 商务印书馆 2020年6月版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史学家M.I.芬利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在担任世界最为著名的萨瑟尔讲席教授期间所做的系列讲座基础上写成的,主要阐述了古代经济,尤其是希腊和罗马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研究古代经济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其观点被学者称为“芬利模式”,即古代经济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而是“嵌合的”,嵌合在其所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而这一解释模式至今仍未被取代。

(原标题《要读懂经济,先读懂历史》)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