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光明科学城“水大鱼大”机遇,光明打造深圳科研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021-04-09 17:31

光明科学城的每一次动作都如同拍打岸岩的浪花,迸射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近期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透露,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至2022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定位,让坐拥“金矿”的光明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牛年“第一会”上,光明区就吹响了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的号角,12条措施中,其中科研经济、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条实施措施,精准指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对于不久的未来,光明区描绘了这样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图景:到2025年,经济质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径成型,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初步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水大鱼大,前景可期。

深圳市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是一个“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

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深圳北部,公常路横跨深莞两地。从公常路与光侨路交会的十字路口,到东莞黄江,不过短短二三公里。但这条路却异常繁忙,大量泥头车穿梭于两侧大大小小的工地。这也是一条含金量极高的路,沿途布局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产业中心。

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塔吊林立,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深圳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被寄予厚望。《规划》提出,光明科学城将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

至2022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围绕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2-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全面激发。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万丈高楼平地起。光明科学城正在滚动推进“9+9+2+2”共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其中包括9个大科学装置、9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两所研究型高校和两个广东省实验室。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自今年1月2日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后,现正处于室内工程全面施工阶段。该项目共由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栋大楼组成。此外,落户光明的科研机构主要还有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圳)广东省实验室、超算二期、市药检院光明分院等研究机构。光明区正全力推动这些已落户研究机构永久场地的建设,完成国际科技信息中心进驻光明,推进鹏城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光明,实现鹏城云脑III、硅光芯片工艺平台、网络通信设施群等大科学装置落地,争取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中科院软件所等“中字头”院所落户。

推广“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推动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

光明科学城落地后,一些非常形象的表述开始广为流传,如“金窝”、“金蛋”、“沿途下蛋”、“科研经济”。光明区一届三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科学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学,推动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既要当好深圳实体经济的“蓄水池”,更要成为孕育新兴未来产业的“新泉眼”,努力为深圳再造一个2.0版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这些词的关键都指向:要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破除以往科学和产业“两张皮”现象,实现科学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徐安毕认为,科研经济是以提供研发服务和研发产品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具有智力高密集、强渗透性、强辐射性等鲜明特征,“从经济结构看,科研经济包括科学探索、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中试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转化转移等相关服务业务,以及各类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经济活动,和一整套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体系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刘陈立研究员也表示,科研经济与其他产业不同,是有壁垒的高科技经济,排他性较强,要追溯到应用基础研究,才可能在产业转换中产生高势能,进而变成动能,“科研经济的重点落在科研,且确实可转化,这需要四个P,即Paper(论文)、Patent(专利)、Platfrorm(平台)、People(专业化的产业转化人才)”。

现在,光明区推动科学和产业深入融合的动作紧锣密鼓开展: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卡脖子”环节,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器件、设备、材料、软件及工艺,加速衍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瞄准产品研发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中试验证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生产转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打造大湾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瞄准“沿途下蛋”目标打造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完善涵盖转化平台、创新载体、金融支持、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如推动建设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吸引一批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在光明产业化,高标准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转化载体,推广“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近期已正式投入使用。创新中心是依托合成生物领域全球首个大型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的源头创新至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建立从“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是光明科学城以科技发展带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探索,也是打造科学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模式的全新尝试。

创新中心共8层,1层为展厅、发酵平台等,2层到5层为入驻企业办公场所,6层至8层为深圳合成院的实验室。这里将打破研究院应用研究与初创企业的空间壁垒,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或许一个技术问题在电梯间、咖啡吧的交流中就解决了。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就是要推动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最终实现‘沿途下金蛋’。”刘陈立介绍,探索教育、平台、科研、产业、资本的“五位一体”科技与产业对接新模式的同时,深圳合成院还将深度融合大设施、天使基金、产业洞察、产业大会、产业中心,打造“平台—资本—智库—路演—产业”产业孵化“五位一体”,双“五位一体”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实现“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发力从“0”到“1”到“10”,再到“无穷大”。

及时评估“3+1”产业政策成效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如果把基础研究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那么所影响的下游产业就是“树枝”,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就是“绿叶”。

作为深圳实体经济“蓄水池”的光明区,制造业家底如何?与光明科学城聚焦的信息、材料、生命三大主攻方向适配性如何?

据介绍,光明区规划重点发展的智能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柔性电子、前沿技术等细分领域。目前,光明已构建以平板显示产业为核心,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区集聚了三利谱、日东光学等平板显示上游原材料环节企业,华星光电等中游液晶面板及模组生产企业,以及禾苗通信等下游品牌制造商,并积极引进了普联、电连等重点企业。在智能产业领域,光明拥有4家年产值百亿级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市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以及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拥有33个科技创新平台。规划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包括新型显示材料、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细分领域。目前,全区集聚了贝特瑞、星源材质、旭硝子等246家新材料领域规上工业企业,拥有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7个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规划重点发展的生命科学产业包括生物制药、高端医疗技术、医药CRO/CMO、精准医疗、数字生命、中医药研发、前沿技术等细分领域。目前,全区集聚了迈瑞、康泰、帝迈、科曼、万和制药、卫光生物等20家生命科学产业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已形成较完整的原料、制剂生产体系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为了做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光明区去年出台了《深圳市光明区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全力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

“未来,区工信部门将利用好材料基因组、合成生物等9个大科学装置的人才集聚、技术溢出效应,并以提升政策实效、实施产业链招商攻坚、加强空间保障、优化产业链服务为突破口,聚焦产业转化和‘沿途下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争取在智能、新材料及生命科学产业均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集中度显示度。”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及时评估“3+1”产业政策实施成效,并结合重点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政策条款,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瞄准辖区龙头企业产业链、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国内外“3+1”产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商,不断完善辖区产业链生态;围绕2021年供给350万平方米、5年供给2000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保障房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两个一千万”高标准产业保障房专项工作,加大成本可控制、房租可预期的产业空间供应。同时,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以增量补齐服务业短板;加快研究商业及金融业发展规划,科学引领服务业发展;并出台支持商业发展、金融业发展政策措施,引领和促进商业和金融业发展。

从政府到企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华星光电是光明区平板显示产业的龙头企业,正从材料、设备、工艺、产品等全环节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链的生态建设,加速推动新型显示实现工业量产。“光明区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将有力夯实TCL华星面板产业链生态基础。公司将进一步抓紧这些产业所存在的交叉融合趋势,依托产业链生态基础,加速新型显示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推动企业创新能级提升,光明区除了将引进一批高质量创新龙头企业,还将梯度培育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优化提升一批高质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对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研发投入支持,围绕主导产业,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

■链接

光明区实施

产业高质量发展6项行动

实施科研经济实践行动。制定实施光明区“创新链产业链双链长制”工作方案。支持企业参与综合粒子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科研机构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催生输出一批突破性的技术、设备、材料、软件和知识产权。加快建设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批专业化中试验证平台。完善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实施未来产业集聚行动。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在集成电路、超级计算、光电材料、生物合成天然产物、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超前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开展5G、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发挥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辐射作用,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落地集聚。

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基跨越行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体系,在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方面引入科技服务专业化机构和龙头企业。围绕地铁沿线和茅洲河沿岸打造光明区消费主轴,串联辐射光明中心区、光明凤凰城等核心区域和光明小镇、光明国际汽车城等消费热点,加快布局高端消费载体,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培育发展健康、文旅等特色消费,进一步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形成有品牌吸引力和多元承载力的整体消费环境。

实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行动。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内外标准。突出质量优先的政策导向,开展卓越绩效模式试点工程。全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推动“十大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计划”落地见效。推动组建光明品牌发展联盟,支持在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钟表、内衣、模具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驰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实施产业效益跃升行动。加快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打造若干政府主导的专业园区,统筹布局满足环保等共性需求的配套设施,开展“定制化”旧工业区综合提升试点,加大高品质产业空间供给。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制定优质企业招商图谱,加快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以及总部类企业。推动增加值、税收贡献小且占用空间大的企业签订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监管协议,引导未达标企业有效整改和有序退出。

实施工业智造升级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资源池供应商,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支持龙头企业和服务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上云”提升数字化水平。紧扣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智能控制等环节,试点创建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先进制造”示范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彭健雄  审核 麦苗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