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谈新作《血色莫扎特》:70后也有他们的悲欢离合
晶报记者 余梓宏
2021-04-08 21:52

4月2日至3日,作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携新作《血色莫扎特》来深,先后参与了“深圳晚8点”活动和深圳书城龙华城“对话大家”讲坛,讲述《血色莫扎特》创作背后的故事,并漫谈了他眼中的当代小说创作。

据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血色莫扎特》被称为中国版的“白夜行”,也是一部记述大时代变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小说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薛畅、吕鹏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这里既有相爱相杀、浪漫又绝望的爱情纠缠,也有时代风云之下的国企改革、官场变幻与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则。

《血色莫扎特》出版后获得了诸多好评,曾上榜“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五位,并获评为“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20)”中的“特别推荐”作品。

《血色莫扎特》

房伟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90年代是一个大转型时代,很多人就被抛出了原有的生活的轨迹。”房伟介绍说,“我是1997年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1998年又遇上了金融风暴,还赶上当时国企下岗的大潮。这是一段非常坎坷的经历。2002年我读研,后来考博士,最后进入高校做教师。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不能忘怀自己20岁左右在企业渡过5年的岁月,想起来太刻骨铭心了。”房伟希望写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的这批人心里不为人知的苦。“我们看到好像一个很花团锦簇的局面,但98年金融危机一来,局面一下就变得难以为继。我大学学的是文秘专业,一样要下到车间去切割猪肉。冷库零下20度,我带着风镜、穿着棉袄在里面工作。一天要做10个小时以上的重体力活,连胳膊都肿了。“《血色莫扎特》中的许多故事,就来自于他本人真实的生活经历,甚至书中莫扎特的现实原型就是他的一位朋友。

房伟透露,曾有朋友在看完《血色莫扎特》后问他,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应该去思考重如泰山的事,而不要想着轻如鸿毛的生命和价值。房伟的回答是,他更关注普通人在大时代转型的命运,他想要把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真实地表达出来。”哪怕再轻的鸿毛,也是从鸿雁身上拔下来的,活生生的,带着血的鸿毛,每一根鸿毛在我眼里跟泰山一样重。“当时出版社编辑建议书名不要用《血色莫扎特》,换成《忧伤莫扎特》。“我觉得这个名字比较小资,我拒绝了,还是要用‘血色’,因为我认为这段非常惨烈的经历就是‘血色’的。”不过,房伟说,他写这部小说不是希望去跟不同年代的人比惨,“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怒哀乐。”但作家有义务要反映你同时代人。

虽然很多读者认为《血色莫扎特》是悬疑小说,但房伟还是将其归类为现实主义作品。他认为,现在大家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变得有些狭隘。“现实主义首先不是一种技法,而是一种精神,要关注现实,关注广泛在你身边发生的现实,关注其它地方发生的现实,并用自己的文笔真诚表达出来,而不一定非要有大帽子,而且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对的结果,二者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可以进行结合,所以说有人讲叫无边的现实主义,很多作家不管在不在潮流中,都会写出真正的有关于切实现实的作品。”

房伟认为,现实主义小说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今天,有巨大的故事,太多爱恨情仇、生死离别,太多的恩怨故事。再比如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每一代人所关注了解的事情,差别都非常大,中国社会给作家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有关现实的题材。”

(原标题《房伟谈新作<血色莫扎特>:70后也有他们的悲欢离合》)

编辑 陈晓玲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曹亮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