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速!“石墨烯天才”曹原今日又发《自然》论文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2021-04-08 17:42

年仅25岁就发表了6篇《自然》的热浪尚未平息,曹原又来了!北京时间4月8日,《自然》以“背靠背”的形式发表了两篇石墨烯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一篇就出自曹原团队之手。这位从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上一次发表《自然》,仅仅是一周前!

曹原团队最新《自然》发文截图

时隔一周再发《自然》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两篇《自然》的研究成果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研究的都是魔角石墨烯体系中电子的类Pomeranchuk效应。两个研究小组均观察到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中电子Pomeranchuk效应,并揭示了其相转变过程中电子结构的特征,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该系统超导机理和可调谐性的理解。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仔细测量同位旋的刚度,以确定将电子同位旋从未极化转换为极化所需的能量,并确定近绝缘相的同位旋涨落是增强还是损害了该石墨烯系统的超导体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篇 《自然》论文中,曹原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作者”行列。而就在上周,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团队刚刚在《自然》发表成果,同时进行热力学和输运测量,研究了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MATBG)的对称性破缺多体基态和非平凡拓扑现象。

《自然》偏爱“背靠背”

有趣的是,《自然》对于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喜欢用“背靠背”的方式展现。

2018年3月,麻省理工学院Pablo Jarillo-Herrero(曹原在MIT的导师)课题组发现,当两片单层石墨烯以~1.1°左右的扭曲角度交错排列时,可以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打开了非常规超导体研究的大门。这个全新的发现,把石墨烯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新领域。研究结果以背靠背的方式在线发表于《自然》,一时轰动整个物理学界。

2020年5月,Pablo Jarillo-Herrero课题组再次背靠背连发两篇《自然》:第一篇论文研究了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体系,第二篇论文致力于研究扭转角的分布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另一篇中,曹原为共同第一作者,曹原一人贡献两篇。

2020年6月,魔角石墨烯再次以“背靠背”的方式登上《自然》: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S. Ilani教授联合Pablo Jarillo-Herrero课题组,和普林斯顿大学Ali Yazdani课题组同时在《自然》发文,分别报道了魔角石墨烯在电子结构和相变等领域的最新发现。

2020年11月,石墨烯“背靠背”又来了!在第一篇《自然》论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ablo Jarillo-Herrero和Qiong Ma等人报道了在石墨烯莫尔异质结中意外出现的铁电现象。第二篇论文则来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 F. Young教授课题组,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在Chern绝缘子中磁态的直接电场控制,在该磁性系统中,非平整带拓扑结构有利于轨道角动量的长程阶数,但自旋仍然无序的。

到此次,已经是《自然》第五次以“背靠背”的方式展现石墨烯最新研究成果。而在这个“双生花系列”中,从深圳走出的曹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读特新闻+】

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深圳。此后,在耀华实验学校,曹原度过了自己的“非主流青少年时期”。学校组建了最优秀的教师团队,免除了一切学费,对曹原等几位学生进行“超常教育”。就这样,曹原的探究精神在耀华得到“加倍呵护”。他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2010年,曹原提前参加高考,以669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2014年,曹原从中科大毕业时获得该校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之后,他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石墨烯领域的大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从此,开始了他的“开挂人生”。

(原标题《神马速度!曹原今日又发《自然》论文》)

编辑 关越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曹亮

(作者: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