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入职查询,能否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4-07 23:17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未成年人特别保护进行了专章设计,引入了不少创新举措,一经发布便获得网友点赞。

近年来,社会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曾经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校园性侵、欺凌等案件浮出水面,公众对未成年人身心安全进行特别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也有些地方和学校观念思维滞后,视侵害事件为“儿戏”,甚至仍在捂盖子。另外,过去学校调查处理侵害未成年人事件缺乏制度规范和约束,方式方法也比较粗放,隐蔽性较强的侵犯难以发现和处理。此次,教育部吸纳各种先进经验和做法,统筹建立特殊保护的机制制度,能够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尽快密织一张有效的校园安全防护网。

这些措施中,实施入职查询制度尤其值得关注。根据统计,侵犯未成年人以熟人作案居多。特别是性侵害案件,犯罪者有七成左右是熟人。加害者中就包括了一些教师队伍中的败类。这样的事实既让人痛心,也值得我们警醒:那些我们以为的孩子们的守护者中,也隐藏着恶魔!

实施入职查询制度,就是为了揪出“披着羊皮的狼”。要戳穿其伪装,有关部门须在落实过程中逐渐细化实施细则,不断提高入职查询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入职查询应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估标准,实现精确拦截和分级管理。根据教师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轮初筛,将有重大前科者排除出了教师队伍。但是,为了应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形势,二筛的“网眼”就得更细密一些。在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中,我们也看到了安全观念的防线进一步提前。如在防止性侵的相关条文中,就要求预防和制止教职工持有未成年人题材色情作品,像这样防微杜渐的“细节”,可以多加“亿点点”。教育部门可以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犯罪研究,挖掘潜在“狼师”的特征,加强对有过性骚扰、家暴、嫖娼等劣迹教师的监管、训诫,并适时亮出黄牌乃至红牌。

此前,有些地方已经试行了入职查询,总体效果不错。但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指出,查询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更新也相对滞后,安全缺口依然存在。入职查询要善用数字化手段,与在线强制报告、性侵犯前科数据库等数据信息绑得更紧,实现校园安全信息的全周期闭环。现在,有很多地方已经推出了一键上报小程序,极大简化了强制上报的过程,但上报数据的使用效率却很低下,各地上报的信息也没有系统整合,入职查询系统要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及时标注安全隐患,洞察校园安全的整体趋势。各地已有的查询系统也要尽快对接、打通,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平台,展现大数据的威力。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审查,并不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怀有戒心。恰恰相反,教师这一崇高职业和校园的纯洁环境不容玷污,只有对入校者进行严格审查,将师德败坏者拒之门外,才能真正维护师道尊严。

(原标题《特评|入职查询,能否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