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不妨拔罐

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2018-08-06 16:02
摘要

夏季正是中医强调的“三伏养阳”之际,这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呈易消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民间流行的拔罐疗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夏治”方法。

本期健康指导

徐佳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夏季正是中医强调的“三伏养阳”之际,这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呈易消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民间流行的拔罐疗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夏治”方法。

那么,拔罐有什么疗效?拔罐要注意些什么? “健康365”邀请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的徐佳主任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什么是拔罐?

徐佳表示,所谓拔罐,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一般都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人体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拔毒退热,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对拔罐多有论述,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材质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拔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已成为针灸科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拔罐法虽为古老的民间医术,但是时下依然广泛流行。

拔罐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徐佳谈到,中医认为拔罐之所以能够治病防病,是因为拔罐能对人体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驱寒除湿:

驱寒除湿是人们平时拔罐的重要好处之一,特别是选择功效较好的火罐时,它会让皮肤发热,能让身体内积存的湿气和寒气快速通过皮肤代谢排出体外,能让身体内邪气尽快失,做完拔罐以后人们会感觉全身轻松,精神特别好。

通经活络:

平时人们经常拔罐还能起到通经活络的重要作用,因为人体内的经络与穴位之间都是相连相通的,当人们拔罐时它们就会借助外力来提高活性,能让经络之间保持通畅,可以人类的气血顺畅,面色红润,而且能预防一些亚健康状态发生。

缓解疼痛:

缓解疼痛也是拔罐的重要好处,平时人们出现关节痛或者腰痛与颈椎痛时,都可以在相应的穴位上拔罐,这样就能让疼痛的症状好转,因为中医的理论是通则不痛,人们在穴位拔罐能让气血通畅,人们因血液阻滞以及经络不通引发的疼痛就能随之减轻。

拔罐有哪些种类?

徐佳介绍,拔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排气法分类:

火罐法:

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见的有投火法: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点燃后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还有贴棉法、滴酒法、闪火法、架火法等。

水罐法: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这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抽气罐法: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二是以拔罐形式分类:

单罐法: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

多罐法: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置5~10分钟,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

拔罐有什么注意事项?

拔罐简单易行、疼痛感不明显,许多人会因为身体原因去拔个火罐。但是徐佳同时提醒大家,拔罐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疗法,也是有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的,值得个人和诊所注意。

拔罐的禁忌症:

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以及肌肉消瘦、体质虚弱的患者禁用拔罐;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以及大血管分布部位,禁用拔罐;妇女月经期不宜拔罐;高热、抽搐及妊娠妇女的下腹和腰骶部禁用拔罐;患有精神病、水肿、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的患者禁用拔罐;局部皮肤有毛发、皱褶、疤痕、水肿、破溃时不宜拔罐;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恶性肿瘤等一般不宜拔罐;胸背部腧穴慎用针罐。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器具必须严格消毒;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不宜选择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型号适宜罐体,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走罐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用火罐时要注意避免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无须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从泡的底部刺破,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针罐时,要防止肌肉收缩导致弯针,并避免将针压入深处,造成损伤;刺络拔罐应做好消毒工作,以防感染,同时出血量不宜过多,每次总量不得超过10毫升,一般间隔3-7天。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