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厦村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深南大道以南,福华路以北,皇岗路以西,金田路以东,西南是皇岗村,北边有莲花山,东面有福田村,东北有田面村。距福田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族人文应颜率领文氏族人,从广东惠州迁移到宝安县松岗、福永一带定居。元末明初,应麟公后裔文萃(1356—1445年)南迁,到该地时,见该地土地肥沃,后面有连绵起伏的山岗,末端较高一座为大和岭(即今莲花山),便在此立围定居,成为始祖,围塘养鱼,发展农业生产。因位于莲花山山岗之下,被称为“岗下”,后来改为“岗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东莞县志》载:文应麟,丞相文天祥从孙……景定年(1260—1264年)中,丞相弟璧守惠州,应麟与之偕,屡劝璧修城堞,建楼……以严守备璧易其言。及元兵至,竟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煮),遂家焉。《文氏通谱》有载:粤东世系岗下始祖,萃,字挺华,号美裕,生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初六日,卒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四日,公由石步迁徙洲头,复徙岗下,今为岗下开相。另据通谱记载,文萃乃文应麟曾孙。
岗厦材牌坊(岗厦股份公司资料图片)
明清时期,岗厦村属于新安县沙头乡,民国时期属宝安县。在大革命时期,岗厦村的农民运动特别活跃。1925年8月初,广东省广宁县农会遭到土豪地主、官僚、土匪的摧残破坏,各区农会屡遭进攻,农民、农军死伤惨重的消息传到深圳地区后,上步、罗湖、岗厦、蔡屋围、笋岗、黄贝岭等各乡农民协会立即召开2000余人的全体会员大会,一致表决要与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广东省农民协会密切配合,同仇敌忾,誓死援助广宁农民兄弟,铲除地主、地方官僚等反动势力,保障农民阶级利益。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岗厦村滥杀无辜、强奸妇女、进行细菌实验,村民饱受摧残。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岗厦村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村民文伙泰一家就是典型的抗日家庭,文伙泰本人参加东江游击队任小队长,为了打击日军,他靠亲人支持,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坚持游击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宝安县公安科科长;文伙泰的岳父郑珠明是东江纵队支队队长,上步村人;岳母是抗日游击队双枪女“保镖”,曾担任郑珠明的警卫员;妻子郑女是岗厦村老党员,12岁就担任东江纵队秘密交通员,为把秘密情报送到东江纵队手里,经常把情报塞进蒲瓜,糊住切口,冒着生命危险,挑着担子出入日占区。村民文伙寿,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当海员,经工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公司游轮去英国期间,文伙寿听闻在英国的中共党员介绍,工农红军在经济上非常困难,主动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5英镑,并号召公司船员,动员船友们积极响应,共募集到350英镑寄往国内,支援陕北红军。其他村民则以给游击队提供粮食、食盐,帮助抗日武装力量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给游击队传送情报等方式,积极进行抗日。
岗厦村新貌(资料图片)
(来源:福田融媒)
编辑 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