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添“绿”,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2021-03-25 18:44
摘要

深圳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迅猛。

深圳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迅猛。25日,深圳2020年度优秀绿色金融案例展示交流会举行。通过国内业内专家对参评案例进行两轮评选,最终评出绿色金融先锋创新奖10名,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优秀奖10名,绿色金融特殊贡献奖1名。

此次展示交流会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主办。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副会长曲延玲在现场表示,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深圳绿色金融法治化领域成功开展了先行示范。深圳人民银行紧扣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与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中央驻深金融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联合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动深圳绿色金融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曲延玲介绍,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于2020年12月开展2020年度深圳优秀绿色金融案例评选活动。共有51家机构报送了76个案例。其中,银行存款类机构26家39个案例、证券类机构10家15个案例、保险机构7家11个案例,其它机构8家11个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深圳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参与主体机构全面,业务开展区域广阔,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应用场景丰富多彩。金融学会组织国内业内专家对参评案例进行两轮评选,最终评出绿色金融先锋创新奖10名,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优秀奖10名,绿色金融特殊贡献奖1名。

本次展示交流会邀请到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巡视员肖志家、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王遥5位行业著名专家作为点评嘉宾,并在21个获奖案例中精选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进行展示。5位点评嘉宾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金融优秀案例作出精辟点评,并对各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实践作出充分肯定。

此次展示交流会,为深圳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树立了行业标杆,推广了可学习可借鉴的新成果、新模式,助力金融机构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常态化激励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持续发力、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在资源配置和资金保障上为深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案例一:《中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指数》

中债-粤港澳绿色债券指数团队,首创国内“实质绿”债券识别理念,编制国内首批中债绿色债券系列指数,为湾区绿色项目、绿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引领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该指数“实质绿”债券识别理念,即将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行业、主营业务等信息作为成分券辅助识别依据。指数成分券中不仅包含官方贴标绿色债券,还包括根据相关标准筛选出的存量未贴标绿色债券,基于实质胜于形式原则,提升“实质绿“债券发行人积极性。该指数成分券覆盖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发行人在境内公开发行的待偿期一个月及以上的“实质绿”债券。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指数成分券数量共257只,债券市值规模3771亿元,指数近3年年化回报5.28%。

案例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绿色普惠新模式 助力环保型科创小微企业加速成长》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绿色金融普惠服务团队,基于企业工商、纳税、结算和知识产权等多维信息,依托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创新绿色普惠服务新模式,以普惠金融力量服务绿色发展新。该团队的做法亮点颇多。一是针对知识产权,创新设计融资方案,通过评估、计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为企业提供“智惠贷”授信额度。二是深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多维度立体分析借款人信用情况,为客户提供信用贷款服务,实现了知识产权可计量、可变现。三是通过“普惠金融+大数据+科创”多方数据交互盘活绿色产业小微企业核心知识产权资产,解决知识产权 “评估难”、“质押难”问题。

案例三:《充电有道,支付无界,绿色共赢——比亚迪充电桩运营平台绿色金融创新案例》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充电有道”项目团队,用金融科技助力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创新移动支付资金和商业预付款监管双账户管理,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拓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外延,助力深圳绿色交通、智慧城市建设。一是以科技金融手段服务绿色金融项目,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量,新能源车主通过银企共同打造的智慧充电桩自助式操作系统,一键完成车辆的充电缴费流程,享受省时、省事的绿色智慧交通场景支付体验。二是创新移动支付清算资金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监管资金双账户管理模式,平衡监管合规性及资金使用灵活性,打好产品组合拳,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将绿色金融服务从银行的资产端延展到负债端,满足绿色金融客户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便利、资金集中管理、财富持续增值需求。“充电有道”充电桩运营平台成功上线后,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在各大应用平台的下载量和注册用户数持续增长,促进了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取得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案例四:《ESG(Environmental,Social & Governance)投资体系》

南方基金ESG工作组,建立了完整的ESG业务管理架构和流程制度、全流程ESG投资体系,其ESG评级体系是国内目前覆盖面最广的同类体系之一,利用金融科技与主动研究相结合,解决了投资标的数据缺乏的难点。全流程ESG投资体系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在股票、固定收益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研究和风险管理中全面融入ESG因素,通过提前识别投资标的风险为持有人获取更可持续的回报。事前指南方基金自主构建的ESG评级体系,现已覆盖4052个A股股票,5216个信用债主体,合计超过9200个投资标的(截止2020年底),是国内目前覆盖面最广的ESG评级体系,利用金融科技与主动研究的结合,解决了投资标的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ESG数据缺乏的难点。事中指根据南方基金自评体系建立的ESG负面清单,对基金经理下单低评级的投资标的进行风险提示/限制交易。此外,公司研究员和数据跟踪系统对投资标的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相关的ESG评级。事后指投资研究部门持续与被投资公司就ESG议题进行积极沟通,降低公司面临ESG风险的可能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并对相关议案进行代理投票。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对基金组合的ESG评级进行压力测试、归因分析并发布ESG提示报告。

案例五:《新能源汽车评估师职业责任险》

阳光保险绿色金融创新团队,通过“新能源汽车评估师职业责任险”,利用保险产品的增信功能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引导绿色消费以创新保险的模式将绿色金融的概念推向更为广大的群体。该保险的投保人为网约车公司、车商或主机厂,被保险人为网约车公司或车商,如保险期限届满,主机厂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约定价格收购,对不能按照约定保值价收购的(即实际车辆估值低于约定保值价)保险公司赔偿差价(现在出售价值-约定保值价值)。该团队通过保险产品创新使得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制造商、二手车评估处置、保险保障等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闭环,有效降低补贴退坡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降低新能源汽车贬值预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原题《深圳金融添“绿”,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编辑 董雯静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