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7菜6假,安全之门洞开的外卖叫人如何吃下?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3-23 00:18
摘要

这件事暴露出当下外卖平台的致命安全漏洞。调包、污染等威胁顾客健康乃至生命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几乎裸奔。

日前,武汉一消费者点外卖时遇到“细思恐极”的一幕。这位顾客通过饿了么平台,在一家知名餐厅点了7个菜,收到后仔细核对,就发现尽管账单和点餐记录相符,但送来竟有6道是来自其他餐厅的调包“假菜”。

从当即的结果上看,7菜6假并没有导致太大损失。然而,这件事却暴露出当下外卖平台的致命安全漏洞。调包、污染等威胁顾客健康乃至生命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几乎裸奔。若只是牟利调包,可能还是小事,要是有人恶意投毒,那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不安的是,若非这位消费者多留了个心眼,且有朋友常在该餐馆用餐有一定辨别力,那么很可能就无从发现问题。一次显性安全事故背后,是大量的隐性安全事故,谁又知道在“暴雷”之前,调包计发生了多少回,自己有没有吃到过假的外卖呢?

一次调包,固然可说是偶发事件。但早在2017年年底,媒体就报道过美团外卖员偷吃外卖又吐回的事件,当时,抓住这个漏洞的就不是平台,而是物业的监控。这两年,外卖遭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都是靠消费者发现或他人检举才曝光的。三四年过去了,外卖配送端安全依旧要靠消费者自救,监管保障如此薄弱,7菜6假的板子很难不打到平台身上。

只要用些心思,保障配送过程的食品安全并非难事。这几年,有一些大型餐饮公司陆续推出了一次性密封签等措施,防止外卖包装在配送途中被人打开,效果就相当不错。然而,这只是商家自发行为,尚未普及。现在,包括南京、广州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制定一次性密封签地方标准,外卖平台应该积极配合推广,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规模,实现外卖一次性密封签智能化和全覆盖。另外,平台还可以利用定位系统,对外卖员配送行踪进行监管,发现可疑停留或绕路及时警示和调查。安全技术升级多措并举,就能很好规避外卖配送过程中的食安风险。

外卖链条长、环节多,要真正确保安全,不光要靠补强技术防线,平台还得理顺各个环节利益,消除链条上人心的隐患,方能釜底抽薪。前一阵子,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深度报道让人们关注到外卖员工作和生活状态,平台利用规模和技术等优势迫使外卖员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安全,也引发大量口诛笔伐。时间紧、报酬低、投诉处罚重,外卖员干活很难关注到生产安全,也很难不产生怨气,继而自己也成为安全的一颗“雷”。7菜6假涉事外卖员,自称调包是为了“赶时间”,倒不一定是个谎言——饭店制作餐品慢,会影响外卖员的工作效率,甚至产生投诉,就是那篇深度报道所反映的现实。同时,调包还能让外卖员有些“赚头”,这对于目下收入越发“内卷”的外卖员来说,也是不小的诱惑。复杂人性和多重因素作用下,配送安全的第一负责人怎能担起责任?即便是一次性密封签问世,又怎能确保他们不去伪造?

所以,解决外卖食品安全的根本还在于人。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廉价的外卖势必会在某个时间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改一改“外卖就该便宜”的迷思。既然社会公众大多同情外卖员的现状,那么是否可以在价格和时间要求上稍稍让步,为外卖员留下更大的喘息空间?而对于平台来说,责任就更加重大。消费者的让步不是对平台的让步,更不能转化成对平台的让利。外卖平台作为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应该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只有持续改善外卖员和餐厅员工工作状态,调动他们关注生产安全积极性,外卖平台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原题为《特评:7菜6假,安全之门洞开的外卖叫人如何吃下?》)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王雯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