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建设规划论证会在广州召开。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20日的会议现场星光熠熠,一众医学领域重磅专家受聘——陈可冀院士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受聘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周岱翰等受聘担任委员。
张伯礼:中医药抗疫治疗“复阳”少,与从湿证入手有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这次新冠肺炎“常阳”“复阳”病例多,情况比“非典”更复杂,但用中医药治疗“复阳”较少,可能与中医从湿证入手,针对湿痰用药有关。张伯礼表示,研究湿证很有临床价值,研究好湿证,很多复杂性病症的诊治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他说,“湿毒疫的临床特点是湿性黏腻,兼夹发病,往往是带着几个致病因素一起发病,夹热、夹燥、夹寒;病情复杂多变,有复阳、常阳、二次感染;病程长,绵延难愈,即使转阴了还会有一些后遗症状。”
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则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国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未来,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一流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落户南沙
加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是广东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的重要举措,会议同期举行科学院南沙院区规划论证会。会议期间陈达灿透露,广州南沙区已规划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已经在建的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是一个约1200张床位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院,预计明年6月份落成;目前已规划在南沙这家医院旁边,以‘平战结合’原则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约300张床位规模。同时还将在同一地块,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将临床与科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提升中医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
据了解,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于2007年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启动建设,旨在提升科技创新对广东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省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科学院将建设南沙院区,研究条件和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科学院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能力为导向,构建中医药全链条研究体系,引进前沿技术手段,布局多个功能模块技术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大幅度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原标题《首个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
编辑 吴徐美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