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人为设置的科技壁垒,“卡脖子”成为媒体上的传播热词。
对很多深圳科创企业的从业者来说,“卡脖子”不只是一个热词,而是一段段刻骨铭心、锥心刺骨的职业经历。深圳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怎么办?只能攻下来!
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科技创新之城深圳的智慧同样体现在技术攻关组织策略上。
如何实现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如何做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是举国体制,更要有商业头脑。
夹缝之中,深圳硬是要蹚出一条路来。
小器件困扰大产业
信息通信是一个大产业,中高频核心器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件。它主要运用在移动通信基站以及终端,在通信设备中,成本占比不到5%,全球市场规模只有大约150亿美元。
在全球化时代,无论产品、研发体系还是供应链,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化的解决方案。当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到60%以上、头部企业几乎瓜分了全球市场的90%,新进企业的生存空间已被无限压缩。工艺难度、技术迭代的高起点、高门槛,成为该行业显而易见的护城河。
这样,当全球化的贸易环境突生变局,人们才猛然惊觉:这个不起眼的核心器件已然成为了一个“卡脖子”环节。
目前,射频前端和接收器国内市场90%份额被外国企业所占有,射频工艺92%份额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国内射频前端市场整体自给率不足10%,大量关键整体所需核心芯片的国内供给为一片空白。除基带、光通信芯片部分自给,其他射频前端、收发等核心芯片都严重依赖进口。
通信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都深知其中微妙。
明知山有虎,为什么偏向虎山行?
“通信产业是深圳的优势产业,体量庞大,更集聚了一批全球领先的龙头企业。但一个小小的核心器件,却可以成为威胁整个供应链安全的薄弱点,成为我国5G领域的‘阿喀琉斯之踵’。” 广东省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创新中心的领导团队策略十分清晰,“技术攻关就是要瞄准这样的创新点。”
是技术创新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技术创新主要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进行,但对中高频器件这样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攻关需要一个离产业更近的战场。
广东省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创新中心采用一条业内罕见的发展路径:一个机构,三件马甲,以“公司+联盟+孵化平台”的模式,三轮驱动,力求将小公司做成大平台。
该中心紧扣5G中高频核心器件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技术,以器件设计为核心,垂直应用为引擎,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弥补通信产业链缺失环节,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虽有公司实体,却不以传统的产品销售为盈利模式,而是聚焦中高频器件中试到量产阶段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虽然是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却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他们可依托商业外壳,进行灵活的商业化运营,发挥深圳雄厚的上下游产业优势,协同创新。
在广东省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创新中心的股东名单上,人们看到的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南方科技大学、力合科创集团联合29家通信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共聚一堂,政、商、研“混搭”于一体的奇特景象。
在“混搭”的外衣下,该中心拥有一支堪称豪华的技术研发团队。全球贸易危局给他们带来了集聚技术攻关高端人才的良机,数十人的研发团队中,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占30%左右。
在深圳活跃的科技创新氛围下,这种独辟蹊径的运营模式迅速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目前,该中心已成功获得创投资金的首轮融资,助力其顺利跨越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深圳在探路
一个小小的核心器件,让深圳优势科创产业深切感受到“卡脖子”之痛。
一家初创的技术攻关平台,又让人们看到深圳勇于挑战关键核心技术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如何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深圳的创新力量?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解析了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的探索思路:“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对标国际一流和进口产品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采取‘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目前,我市已出台《深圳市技术攻关专项管理办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攻关专项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梯度攻关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承担技术攻关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战略性项目,精准突破“大卡”“中卡”“小卡”难题。
(原题《打开深圳创新生态链密码②|扎马硬磕 深圳要掰“卡脖子”的手》)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