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该如何“吃”好?

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2018-06-25 14:53
摘要

每个宝宝出生后面临的头等大事便是“吃”

本期健康指导

王慧慧 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

每个宝宝出生后面临的头等大事便是“吃”,孩子该怎么吃好吃饱是父母们最为关切而又操心的问题。从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喂奶到辅食的添加、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营养需求,父母应在科学的营养指导下照顾孩子的饮食,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本期栏目将介绍学前儿童在每个年龄段的喂养建议。

一、0-6月龄孩子:纯母乳喂养无需补钙

在孩子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关键阶段,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以及最有力的保护。只要条件允许,坚持第一口奶是母乳,坚持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小婴儿健康生长的最有效保障,而配方奶是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

如果担心母乳不够吃,那么可以通过进食的次数、时间是否足够以及尿量是否充足来简单判断。比如正常来说一般每天进食8-12次,每次约20分钟,按需喂养,排尿(换尿片)6-8次。当然,判断母乳是否保质保量的最好标准便是孩子的生长情况,长得好的孩子证明食量和消化吸收都是良好的。充足的奶量本身钙的含量就是足够0-6月婴儿的生理需要量的,不需额外补钙,但是出生后数天开始就要坚持补充维生素D和勤晒太阳。

二、7-24月龄孩子:辅食不加或少加盐和调味料

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辅食的合理添加以及如何学习“吃”。推荐从6月龄起需开始添加辅食以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添加达到食物多样化,辅食不加或少加盐和调味料。这个阶段的不同食物的添加除了满足婴儿的营养需要外,还对胃肠道的发育、肠道菌群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学习吃多样化的食物也有利于刺激婴幼儿认知和感知觉的发展。要坚持多次用小勺喂养,锻炼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

除了及时添加辅食以外,还要多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自己进食。从添加辅食开始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合理的进餐和睡眠、活动时间。从13月龄起鼓励孩子与家人共同进餐,每日安排与家人一起的一日三餐,另加3次点心,并且幼儿每次进食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三、2-6岁孩子: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

学龄前儿童的进餐规律及食物组成已接近成人,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合理的膳食结构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对于预防青少年肥胖以及避免挑食厌食都具有关键意义。按每天早中晚3次正餐、2次加餐安排进食,正餐间隔4-5小时,加餐分量宜小。引导儿童规律就餐,专注进食,避免追着喂、边吃边玩等,进餐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避免养成挑食厌食习惯,这个阶段的儿童仍然建议每天饮奶300-400ml。

零食可作为加餐适量使用,但要正确选择,宜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食物,如奶制品、水果、坚果等,少选油炸、膨化食品以及含糖高的饮料。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控制食盐用量,少放调料、色素,少用动物油脂。让孩子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增加对食物及健康饮食的认知。除了饮食习惯以外,还应积极户外活动,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体育活动,看电视、玩手机或电脑的累计时间不超过2小时。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