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之一。要宜居,先要“吃”好。记者3月10日从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取得了多项成绩:全国率先创建食用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总体构架,实现“逢出必检、逢进必检”; 在全国布局建设17个配送中心和分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生态环境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品质更优良的健康农产品。
城际合作:构建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主任、一级调研员陈首钢介绍,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广州海关,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区市政署和内地24个省、自治区(包括湖南、江西、宁夏3个全域省及自治区)的138个地级市(州)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行为”建设模式加强城际协作。构建了1个平台指挥中心,3个节点配送中心和14个分中心配合的信息联动机制,打造公益性、权威性、公正性、开放性服务平台。
最严标准: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
陈首钢表示,市农业农村局选取供港澳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中的最严格指标,编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体系涵盖62类蔬菜产品、62类水果产品、17类畜禽产品及蜂产品、10大类水产品、8大类乳及乳制品、8类食用油及油料作物,总限量指标值达21210项次。
在此基础上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蔬菜、水果、标识使用规范等3项团体标准,并于去年9月正式发布。今年还将完成水产、畜禽、蜂、乳及乳制品、食用油及油料产品等5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发布,持续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高质量发展。
认定基地:构建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对软硬件符合条件、产品检测合格的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予以专项认定,授权使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标识并对其产品进行赋码追踪,打造“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
在广州市内落实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奖励、“绿色食品”认证奖励、贷款贴息等各项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出台创建认定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扶持政策,推动引领广州乃至全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预计到本月底,全国认定生产基地将超过1200家、加工企业93家,基本满足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商业化运作需求。
全程监管:构建全链条、全通透的质量安全溯源监控体系
广州还建立了从选种-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和属地海关、农业主管部门双重监管以及随机抽查机制。
陈首钢介绍,广州在全国率先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食用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总体构架,实现溯源与监管同步和产品“逢出必检、逢进必检”的制度机制。目前共溯源登记超过3000个农产品,优质安全可溯源产品累计流通量超52万吨,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
质量安全:构建更畅通、更便利的农产品监管流通服务体系
据悉,广州在全国布局建设梅州、清远、云浮、齐齐哈尔、赣州、潍坊、聊城、永州、怀化、韶关、肇庆、毕节、黔南、黔西南、珠海、郴州、百色等17个配送中心和分中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增城)便利区,打造集生产、流通、检验、检疫、通关、信息化等资源要素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市场主体布局无接触自动售卖智能零售终端、生鲜店和超市销售点等多元销售模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正在成为彰显广州担当的民生工程。”陈首钢说。
信息平台:构建全要素、全过程的信息链、产业链和监管溯源链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还完善平台指挥中心功能,依托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构建产销供需大数据链条,推动形成“生产+监管+销售”大产业体系和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格局。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联合各相关部门、单位,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开展省内外农业优质资源要素的配置,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合作,渠道下沉,加快拓展安全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