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从丘盘连“深圳办报纪事”看深圳媒体变迁
2021-03-09 16:4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王 荣

丘盘连是深圳特区报业的“拓荒者”和“幸运儿”。他的新著《金风集》,或回眸历史风云,或追忆旧人旧事,通过挖掘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第一手资料,既细述了《深圳特区报》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又透露了《深圳特区报》创办初期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不仅为深圳新闻和报业史“拾遗补缺”,而且还填补了中国报业史的空白,为了解深圳乃至中国当代报业史提供了“原始”史料,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关键词】金风集 丘盘连 深圳特区报起源 发展轨迹

天高云淡送“金风”,佳作一册友传诵。报业多少拓荒事,尊前谈笑抚掌中。

丁酉秋初,欣得丘盘连新著《金风集》。捧读之后,深感此书有三大价值——新闻史料价值、文学修养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

一、披露深圳报业的“独家史料”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雕塑——孺子牛。只见这头牛,勾头蹬蹄,血脉贲张,仿佛身上蕴藏着千钧神力。这头牛就是深圳早期艰苦创业者的群体精神形象。丘盘连就是深圳报业拓荒队伍中的“孺子牛”之一。

丘盘连从青年时代起,一直从事报纸的编辑出版工作,一生与笔墨相伴,投身深圳特区报界文坛,参与、经历了很多深圳特区办报事件。

翻开简历就会发现,他1946年出生于广东惠州,这辈子几乎从没有离开过新闻,这一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两个字:办报。1970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海南临高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0年起,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有幸参与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份报纸——《深圳特区报》的筹备和创办,是《深圳特区报》的“奠基者”之一;1983年起担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是当时深圳新闻界凤毛麟角的名校新闻科班出身的年轻“老报人”。2001年起担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深圳商报》副总编辑直至2006年底退休。报业春秋几十载,先后发表过数十万字的消息、通讯、评论、杂感等新闻作品,曾荣获广东省第五届新闻记者金枪奖。

“建特区之初,我有幸参与了深圳特区第一份报纸试刊、创刊的全过程,初创之艰难,条件之简陋,至今思忆历历在目。”这是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的一段话。

丘盘连是深圳特区报业的“拓荒者”和“幸运儿”。与17年前出版的《雄风集》不同,他的这本新著并非新闻作品的集纳,而是记录了他在深圳报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独家记忆和历史钩沉。此书或回眸历史风云,或追忆旧人旧事,通过挖掘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第一手资料,既细述了《深圳特区报》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又透露了《深圳特区报》创办初期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不仅为深圳新闻和报业史“拾遗补缺”,而且还填补了中国报业史的空白,为了解深圳乃至中国当代报业史提供了“原始”史料,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比如,《深圳第一份报纸诞生记》一文里的“铁皮房中诞生特区首份报纸”“首任总经理卫生间等市长”,《深圳市领导与深圳特区报》一文中“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特区报社建起来”以及《深圳特区报社新址遴选记》《记者一个月奖金比社长高》等内容,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众所周知,《深圳特区报》于1982年5月24日正式诞生于深圳通心岭的一幢住宅楼及铁皮房里,但许多人不知道,此前试刊的一年多时间,是借用原市委大院旁边一间破旧木板平房作为办公室。当年就是在这样一间破旧的木板房里办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第一张报纸。没有印刷设备,只好到香港《文汇报》印刷。《文汇报》借给他们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摆放着三张办公桌、两张床和一个文件柜。据丘盘连回忆,《深圳特区报》4个版的小样、大样、清样都是在这里修改、审定后付印的。

坐落在深南大道的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楼高50层、含塔尖高262米,建成20多年来一直是深圳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报业建筑的一个标杆。丘盘连在书中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特区报业大厦选址时,好事多磨,三易其址。初选银湖路口,之后改为皇岗口岸附近,最后敲定景田南深南大道北侧黄金地段。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当年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特区新闻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时任《深圳特区报》领导为报社未来谋发展的高阔眼界、宏大手笔、超常胆识及其“跋涉远方、尽览风光”的办事格局。

丘盘连在此书的序言中表示,关于《深圳特区报》创业史已有专著,也有许多同事写过回忆文章,希望这本书能“拾遗补缺”。事实上,此书还对《深圳特区报》历史记录中的某些盲点和欠缺进行了有益填补。比如,过往的文章中,大家对深圳特区报社首任总经理王玉明鲜有提及,丘盘连为此专门在《深圳第一份报纸诞生记》一文中补上“首任总经理卫生间等市长”一章,记述了王玉明当年在卫生间等候市长“催要”报社大楼基建款的佳话,忆及王玉明头戴草帽天天泡在工地的情景,充分肯定了王玉明为报社大楼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

丘盘连根据当年工作笔记整理的1981年4月3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长主持的《深圳特区报》试刊工作第一次讨论会详情,就是首次向世人披露的“深圳报业独家新闻”,填补了深圳新闻和报业历史的一个空白。而此书中披露的“《深圳特区报》从试刊起就在一版刊登广告,开了全国党报一版刊登广告之先河”的史料则填补了中国报业史的一个空白。此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在全国起到了“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

正如此书内容简介所述:它是“作者从事报纸工作的心血之作,总结回顾了自己的办报生涯,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一代新闻人的精神面貌和对事业的追求,披露了《深圳特区报》的许多珍贵历史资料,是研究深圳经济特区新闻和报业发展的难得史料”。

二、彰显深圳报人的语言修养

老一代职业报人身上有许多宝贵素质和优良作风值得后生同道们铭记传承、借鉴发扬,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老报人的文史修养。储安平、王芸生、浦熙修、徐铸成、聂绀弩、赵超构、萧乾、范长江、邓拓、恽逸群等许多优秀的老报人,不但是中国新闻史上、报业史上熠熠闪光的资深新闻专家,更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史杂家。

丘盘连说:“近年,我常看电视中的‘古典诗词比赛’节目。参赛的中小学生,古典诗词知识之丰富,记忆之准确,背诵之娴熟,令我无比羡慕、叹服,并引起强烈共鸣!其实,我也是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

丘盘连自幼极喜诗词歌赋,遇事逢情都乐于作诗填词,以寄情赋怀言志,是个“内美静中参”的老诗人。

他在此书的自序中写道:“早在高中阶段,因受同班一位同学影响,我就依猫画虎,学习写一点古典诗词。进入大学以后,时间比较充裕,写得就多一些。工作后,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根本无暇顾及。因此,诗词几乎是空白的。到了退休前后,又把这一爱好捡了起来。外出旅游,好友聚会,漫步公园,偶也聊发诗兴。不知不觉间,竟积攒有几十首。”

因其做人低调内敛、性情含而不露,其所作诗词并未多向人炫示,故少为同行和世人所知。此书则收录了他自高中以来和办报之余特别是退休之后创作的诗词以及在国内外考察出游途中所写的散记,表现出一个新闻工作者浓厚的人文情怀、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高雅的精神追求。此书收录的诗词,才情瑰奇沉挚,文笔浑厚华滋,学养渊源流长,堪称笃志学习先贤的现代报人之一。

例如,他写于1964年高中时代的“处女作”——《七律崇雅立志翘首北京》则初露其诗才锋芒之“尖尖角”:

难忘飞鸿闹崇雅,同窗翘首望京华。

挑灯苦读嗟夜短,寻阴避暑恨日斜。

晒布岭前析牛顿,淡水河畔仰名家。

东江浮碧细磨墨,惠州考场笔生花。

而他对母校惠阳崇雅中学一百二十年华诞的祝福《沁园春》也是激情满怀,立意高远:

名冠岭南,百世流芳,溢彩永年。忆前清先哲,远闻卓识;民初俊杰,雅尚崇贤。义办学堂,耕耘书院,兴学路遥备辛艰。去南洋,入胶园矿井,筹款募捐。

薪火传仰校园,育桃李随时代绵延。缅忠贞先烈,如归视死;笃行志士,义薄云天。治世良臣,忠谏双全,矢志强国追梦圆。新世纪,更龙腾虎跃,续写鸿篇。

近年来,丘盘连为作诗填词,往往“苦思不能睡”,常常“推敲在夜半”,时时“爬山得灵感”,处处“律工问高人”。

2016年7月末,他作为副领队,与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组织的全市50多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一起赴北戴河休养,每日游泳行山观景,顿觉心旷神怡,遂于返深动车上填词一首——《水调歌头北戴河感怀》:

久仰北戴河,今夏亲昵过。山海相偎处处,银滩游客多。更喜沙平坡缓,弄潮随意俯仰,巧似鱼翻波。望海天澄碧,阳艳奈我何?

古长城,山海关,鸽子窝。悠悠千载,金戈铁马尽销磨!多少豪情寄此,无数壮志悲歌,难说对与错。民心铸青史,造福不遗祸。

此词写得天然工巧,意境高远,妙趣横生,未见丝毫刻凿之痕,尽显人间凛然正气;既表述了自己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时“弄潮随意俯仰,巧似鱼翻波”的自由欢愉心情,又借景抒怀言志,尽情吐纳胸中“民心铸青史,造福不遗祸”的悠悠家国情怀。其晚年文词笔墨功力精进若此,着实令人佩服!

三、展现特区报人的精神追求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享誉海内外。究其原因,勇于改革创新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这也是深圳特区报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艰苦创业,敢闯敢试,既要继承党报的优良传统,又要大胆借鉴港澳地区乃至海外办报的经验,从内容安排到版面设置都体现出特区的特点和风貌。据丘盘连在书中回忆,《深圳特区报》自试刊起,就在版式、采编思路等方面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比如,考虑到对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宣传的需要,1986年5月1日以前的报纸采用的是竖排、繁体字。《深圳特区报》除了“从试刊起就在一版刊登广告”这一创举外,还在内地报纸中首家开设“房地产”专版,并率先开辟了“世界经济”“港澳市场”专栏,对国际市场的金融、证券、商品等进行报道,受到企业和经济界人士的欢迎。在经营管理上,《深圳特区报》也大胆改革创新。《记者一个月的奖金比社长还高》一文则记录了他参与主持的一次重要改革:1993年,《深圳特区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考核分配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写稿、写好稿,编好每一个版,出好每一天报纸,奖金不封顶。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记者编辑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出现“记者一个月的奖金比社长还高”的新闻界“新闻”,一时引发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并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作为深圳特区报业的“拓荒者”,丘盘连曾多次表示,《深圳特区报》创办初期,物质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深圳特区报人都有一种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精神追求。这才是深圳特区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他不论何时都始终保持着创新求变、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退休之后,他老而弥坚,笔耕不辍。含饴弄孙之余,专心闭门著述。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年近七旬开始学电脑,发微信,时刻紧随时代潮流,从不愿坠人后半步。这本十多万字的《金风集》全部是他一字一句在笔记本电脑上硬生生敲打出来的。新书出版的那天,他特别开心,频发微信,告知亲朋故旧。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值得一提的是,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写采访笔记、工作日志和值班日记。一辈子下来,“林林总总有近百本之多”。此书的大部分内容全靠的是这些采访笔记和工作日记。这一点,特别值得身处电脑时代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借鉴。

1993年,他工作期间曾出过一本《雄风集》,退休后有了《金风集》,他说还打算再出一本《清风集》,并为丘氏“三部曲”。以七旬老人尤如此勤学不息,笔耕不止,真乃后学敬仰之前辈矣。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真是可敬可嘉。难怪早在1996年,他就被收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这正是:

自古立志在年少,仁兄奋笔却年高。

拾遗补缺写春秋,报海钩沉乐逍遥。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时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报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让我们记住所有为深圳新闻和报业发展出过力、流过汗、做出巨大贡献的“孺子牛”们!在新时代条件下,不管报业发展的环境如何变幻,老一代报人身上蕴藏的那种艰苦奋斗、大胆创新、砥砺前行的人文精神价值永不过时,并必将华光闪耀,共与时代前行。

(作者王荣系深圳报业集团退休员工、深圳商报原周刊编辑部主任)

实习编辑 苏心怡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