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旅美文学家王鼎钧举办线上分享会:“中国方块字可以连成大地山河”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2021-03-09 10:36
摘要

王鼎钧说,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作家的心灵里要先有境界,然后他的作品里才有境界,所以这是大作家的修行

3月4日,旅美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王鼎钧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月是故乡明”的新书分享会。在分享会上,王鼎钧带着浓浓乡音,通过微信语音,以新书《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为引子,为读者们带去了自己近百年人生的生命感悟与写作思考。据主办方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不完全统计,本次读书活动共有183个高端书店微信读书社群参与,同时在线收听人数达48927余人。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实用是“言之有物”,欣赏是“言之有趣”

王鼎钧首先分享了他年轻时不断训练,寻找写作方法的经历。“想当初,我是一个文艺小青年,喜欢写作,但是不知道怎样写。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一本书讲写作的方法,学校里没有一门课讲写作的方法,社会上也没有文艺夏令营或者写作补习班。”王鼎钧说,要想把写作的方法说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西方有相关的论述,用词精确,有严格的定义,该归纳的时候归纳,该演绎的地方演绎,尤其是分析的时候好像手里有一把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但是用在中国古典名著上总是觉得隔了一层。

“有一天我明白了,作家写作是在共同的基础上建立个人的特色,怎么样建立共同的基础可以去谈方法。西方的文评家说得比较清楚,谈个人的特色就不能谈方法。中国的先贤说得不清楚,但是比较有启发。”王鼎钧说:“起初,我以为他们两方面谈的是断的,是‘似连还断’,后来发现他们是‘似断还连’的,于是两种方法都拿来用。为了说得更周全、更透彻,我用尽一切可能、一切机缘、一切角度,天下万事万物、风花雪月、鸡毛蒜皮、琴棋书画、吃喝玩乐都可以做引子拿来谈文学。”

在谈到阅读的趣味时,王鼎钧表示,够格的散文除了可以实用,更应该可以欣赏,实用是“言之有物”,欣赏是“言之有趣”。“我成长的那一段时间,正好赶上文风转变,以作者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以知性为中心转向以感性的诉求为中心。在媒体里面广播和电视做了先锋,而我的职业就是由广播入行,从电视退休,正好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长。先贤说,文学作品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教训,还要给人以娱乐。”王鼎钧长期训练这三项指标,体会很深,终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几十年维持写作,只有出自对中国文字的爱”

“前贤说每个方块字像一块砖,可以铸成宫殿,作家像一个建筑师。我说,每个方块字像一个土块,可以连成大地山河。”

在分享中,王鼎钧毫不掩饰他对于中国字的热爱。“写作可能为名,可能为利,也可能为了出口气,都有,都不长久,几十年维持下去也不快乐,只有出于对中国文字的爱。”他说:“中国文字是那么可爱,字形可爱、字音可爱、字义可爱,写作不过是文字的排练组合。中国字号称方块字,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字靠着字、字连着字、字叠着字,每一个字是一个精灵,是一道符咒,排列组合的变化无穷无尽,让你上瘾、让你成癖,让你‘贪得无厌’,你把心一横:我就这样了此一生了吧。如此这般,做成一个贯彻始终的作家。”

王鼎钧表示,作家像一个画家或者电影导演,方块字出来一字一形还有一字一音,每一个字像一个音符,作家写作的时候像一个音乐家,他也在排列声音。中国字有四声,有轻声、变调、儿化韵,声音有轻重长短、高低强弱,变化也是不可胜计。“作家是字音彰显字意,字意强化字音,两者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内心自有一种秘密的甘甜。甘是美感,甜是快感,所谓‘得失寸心知’,就是暗自回味这种甘甜,甜到心里,甜到梦里,甜得你乐不思蜀、乐此不疲,这才成就了一个作家。”他说。

王鼎钧

“心灵要有境界,作品才有境界”

王鼎钧提到了古人总结读书的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溪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他也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小时候读《论语》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这两句话,看得很清楚;到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觉得模糊不清;那么念到六十、七十,琅琅上口,但是心里漆黑一片,这就是溪中窥月,只看见一点亮光。”而此后随着经验和阅历增加,他慢慢懂得不惑,懂得知命,正如庭中望月,可以看见一大片面积。这时候视觉仍然是仰视,向上看,平视受角度的限制,也没找到“耳顺”到底在哪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是什么。“直到晚年读书,到了高台望月的境界,以前仰视的现在可以平视,以前平视的现在可以俯视,登高可以望远,视域也扩大了,能看见的东西也多了,这才找到孔夫子指指点点的每一样东西。”他说。

王鼎钧说,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作家的心灵里要先有境界,然后他的作品里才有境界,所以这是大作家的修行。“大翻译家傅雷写信给他的儿子大钢琴家傅聪,勉励他的儿子:第一,要做人;第二是做艺术家;第三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我想他就是这个意思。我没有机会受系统的教育,我是碰见什么学什么,随遇而学,见识慢慢增加,野心越来越大。我的程序正好相反,先做作家——其实这个时候只能算是一个写手、文字工匠,然后才是做文学家,之后就希望自己是个艺术家,最后才有意识地为了文学而提高精神修养,这就是做人了。‘学然后知不足’,越往后越不够呵!”

【读特新闻+】

大家档案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是从王鼎钧既有的作品中精选集结而成的,由王鼎钧亲手拣选。王鼎钧的文学作品往往围绕历史背景下的个人、人性、现代性等方面展开,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杂文、小品等二十八篇,分为三辑,第一辑直指本心,第二辑直指地心,第三辑直指文心。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