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减负是激发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一剂良方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
2021-03-07 08:03
摘要

按照科研规律办,聚焦最大释放人的创新活力,科研管理体制必能进一步“活血化淤”,令科研人员乐于“十年磨一剑”,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磨”出堪称天下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坚实保障

如何让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药方”——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板凳甘坐十年冷,埋头在关键核心领域不懈钻研、实现重大突破。

提出“十年磨一剑”精神,用心良苦——近年来,“浮躁病”在科研界较为突出,轻症者醉心于“短平快”成果,重症者篡改实验数据。“浮躁病”诱因众多,其中之一是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

一些科研人员俨然成为“超级业务员”,把大量精力耗在申报项目、填写表格、参加评审、报销经费、迎接检查之中,用于科研的时间明显不足。让科研人员定下心来做研究,就需要为其“解缚松绑”。

为科研人员减负,须综合施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还提出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的新鲜方式,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一言以蔽之:把科研人员从非学术事务中解脱出来,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充分迸发出来!

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是国家交给深圳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深圳持续深化改革,与国际接轨推行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赋能。与此同时,深圳作出科技创新发展从2021年至2035年“三个五年三步走”重要部署,明确了从“着力攻坚突破”“基本实现自立自强”到“全面示范引领”的科技创新路线图,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营造良好生态。按照科研规律办,聚焦最大释放人的创新活力,科研管理体制必能进一步“活血化淤”,令科研人员乐于“十年磨一剑”,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磨”出堪称天下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