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总理报告 看深圳行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崔霞
2021-03-06 10:55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增速“6%以上”的预期目标,彰显出了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影响,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自信和担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作为一份“开局之年”的报告,不仅部署当年,还展望“十四五”,报告中很多重要谋篇布局中,深圳不仅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

“十四五”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圳“十四五”关键词。作为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经济总量接近3万亿级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当前正处于高位过坎的重要关头,究其根本,所有的“危”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所有的“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背景板,深圳市委全会已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都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高效率、高效益、高品质。

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是未来5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2021年的重点工作。

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十四五”时期,深圳的改革重点领域包括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等等,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任务不难发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圳继续探路、破冰,综合改革试点就是国家给深圳的一把“破冰锤”。

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在报告中着墨颇多,提出要让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等。

深圳“十四五”时期将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包括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氢燃料电池、增材制造、微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方向与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紧密对接。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报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正是深圳的强项。深圳创新已形成了“6个90%”的独特现象,深企创新“规模效应”已日渐显现。

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报告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圳正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精准推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攻坚,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

目前深圳已系统梳理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显示(8K)、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条产业链,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加强重点项目引入和培育,同时创新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因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报告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圳毗邻港澳,链接世界、辐射内陆,枢纽功能强、产业配套全、营商环境优、市场潜力大,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节点,也是贯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正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战略支点。

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报告对大湾区的表述不断进阶,其背后是大湾区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建设实绩。按照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将是大湾区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的“验收年”,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责任重大。深圳已经制定了推进大湾区建设2021年度工作要点,做到每年都有一批务实抓手,每年都能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也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已明确提出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将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对企业继续减税,对民生继续增支

报告释放明显信号:各级政府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等等,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去年,深圳通过出台实施的“惠企16条”等举措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约1100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登记企业增长了9.3%。深圳的民生清单今年也将更丰富,掀起基础学位、高水平医院、住房和公建配套设施四大建设热潮,这些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重大民生实事,正让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崔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