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围焕新机,龙岗这座古建筑你知道多少?
2021-03-06 12:12

龙岗河北岸有座老村名为杨梅岗村中自清代以来有赖、曾、刘、张等姓氏人家共建有七座祠堂和围屋其中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梅冈世居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

2011年,杨梅岗片区43万平方米土地启动城市更新,其中就包括梅冈世居。为了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客家文化,梅冈世居及周边部分古建筑被纳入保护性开发利用范畴。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方面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清空、修缮,一方面立足保护与传承制定活化利用方案,致力让古建筑为新城区增添文化魅力。今天的“乡愁印迹”

我们一起走进

龙岗这座百年老围:梅冈世居

名片梅冈世居,又称锦记梅冈世居,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岗社区杨梅岗居民小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016年被评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并被纳入首批客家古民居活化利用示范点。

作为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冈世居已具备完整的活化利用设计方案;未来,它将作为龙岗区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地标,绽放新的光彩。

龙岗河畔开辟杨梅冈村“

杨梅岗赖氏起源于河南,从西周到清朝,赖氏先祖经过七次大迁徙,才到达广东梅县、惠阳等地。清朝年间,赖氏六十世祖赖君球从惠州府长乐县(现梅州五华县)迁到归善县陂头肚村(现龙岗区龙城街道陂头肚居民小组一带),但作为外来者,他在陂头肚生活艰难。所幸他与当地的曾氏一族交好,曾氏宗长邀他一道另觅居处,开基立业。

清朝年间,龙岗河流域有不少居民临河而居,尤其是龙岗河南岸的龙岗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繁华地,但一河之隔的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无人开垦,于是赖、曾两位先祖就从龙岗墟渡河到北岸,垦田安家。因为当地有不少野生的杨梅树,地势起起伏伏又没有高山,因而被命名为杨梅冈村。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才逐渐采用“杨梅岗”这一名称。

在新家园稍稍安顿后,赖、曾两家建起了毗邻的两座老屋,一座名为曾屋,一座名为梅冈世居。梅冈世居也被后人称为三庆堂,据说已有300多年历史。赖氏族人辛勤劳作,心灵手巧,很快置良田百亩,并到南岸龙岗墟一带开起铁店、榨油作坊。通过务农和经商,赖氏子孙日益富庶,先后建起了斗方老屋、安贞堂等客家围屋。

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赖氏后人赖锦新经商发家,自立门户,在距离三庆堂梅冈世居百余米处兴建新居,也命名为梅冈世居,后代多称其为锦记梅冈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虽然建成较晚,但锦记梅冈世居的规模远超三庆堂梅冈世居,如今人们提起梅冈世居,多指锦记梅冈世居。

梅冈世居。

岁月蹉跎难掩昔日风采

“梅冈世居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约651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126平方米,面阔67.5米,进深63.2米,建筑内共有71间房屋,以祠堂为中心,层层房屋和四面高墙将其紧紧环抱。历经200多年风雨,老围屋不复雕梁画栋,但从现存的一砖一木中,仍可窥见往日风采。”

每逢元旦、中秋,被封闭保护的梅冈世居重开大门,赖氏宗亲前来祭拜祖先、辞旧迎新。祭祖的队伍经过围屋外的月塘和禾坪,迈入“梅冈世居”四字匾额下的大门,再经两个方厅,就来到一面充当屏风的红色铁皮围挡前,两个方才还隐于两侧的小门映入眼帘,迈入小门,就看到了梅冈世居内的赖氏祠堂——光裕堂。

光裕堂供奉的是赖氏先祖牌位,堂中还有地主神位,堂上有红色寿字图案和对联,上书“光前俊德传家远,裕后鸿图寿久长”。祠堂中的一梁一壁深谙族人心愿,饱经风霜的字画写满富贵安康的期盼。现存屋梁由内至外分别写有百子千孙、长兴富贵、戬榖罄宜、麟趾螽斯,并绘有赤金凤凰、花团锦簇。方厅之间的天井四周也有雕花,现保存较好的部分依稀可见精致的蝙蝠、铜钱、宝瓶等吉祥图案。方厅内墙壁与屋顶结合处均绘有幅宽约半米的壁画,一幅接着一幅,如同摊开的画卷。其中一些保存完好,带有水墨画风的鸳鸯、凤凰等图案,还有几幅描绘山水田园,呈现出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

91岁老人李新娣的记忆里,上世纪30年代的梅冈世居要比现在气派、精美得多。1934年,5岁的李新娣以童养媳的身份第一次踏入梅冈世居。在她眼里,当时的梅冈世居格外威严壮观,四周是用土和石灰为主,以竹片、木条作骨,用糯米、黄糖作粘稠剂夯筑起的高墙,共有五个角楼,高三层,每层有枪眼。方正的围屋院内有三堂两横加外围,但两侧围屋没建完,所以无法相通。此外,世居还留有两个角楼的位置,但始终没有建成。不过,缺失的角楼并不影响围屋的美观,空地上苦楝树、石榴树等树木丛生,俨然一座后花园。

梅冈世居一角。

当时,梅冈世居最美的部分要数祠堂,堂中匾额、对联制作精美、色泽艳丽,高台两侧有可移动的木雕镂空屏风,世居三堂的门,彼时均为木制雕花门,上面有颜色艳丽的吉祥图案,其精美程度,从现今仅存的两扇木门上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梅冈世居后遭受重创,许多精美之处被人为破坏。直到1983年,在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的帮助下,梅冈世居才对祠堂等主要部分进行了一次修复。祠堂的屏风是族里老人按照记忆中的模样画出来再找人定做的,不过碍于木材短缺、工艺失传等客观条件,修复后的梅冈世居和当年仍有巨大差距。

时代变迁世居几经起落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梅冈世居都是杨梅岗村赖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该片区快速发展,村民纷纷在周边自建房屋,在1985年前后搬离围屋。随后20余载,围屋主要作为出租屋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看到梅冈世居的月池,我就想起小时候在这里捉鱼戏水,在池边大树上捉鸟纳凉。那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因为有这片月池在,我们小孩子没有饿过肚子。”1971年出生于梅冈世居的赖惠波,曾在这座大围屋里居住了15年,至今对它充满感情。

在赖惠波看来,老围屋的建设凝结了祖辈的大智慧。上世纪70年代的梅冈世居多次经历大风大雨,却很少遭遇水淹,一次台风将门前的大樟树都吹倒了,世居却安然无恙。原来,当时每家每户的厨房内由有下水甬道通向世居内特地挖凿的明渠,所有雨水也经明渠流入大门外的月池,而月池则连通一条溪流,5米的落差足可将污水排出。再加上村民每年过年前将月池排干,捉鱼、清污,确保月池清澈如许。就这样,老屋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百余年的考验。

改革开放后数年间,杨梅岗村也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梅冈世居周边大兴土木,将周围地势抬高不少,月池连通的溪流也被阻断了。这样一来,每逢暴雨,世居都会水漫入户,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日渐富裕的村民接连搬出世居,或搬进新居,或远赴海外,梅冈世居日渐冷清。上世纪90年代,村民在世居内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厂房,租给小型加工厂,老围屋被反复拆分、改造成出租屋,连外墙也被凿开了几个新门洞。老围屋失去了“围”的特征,再难寻觅家的味道,伫立在杨梅岗中心地带200余载的老屋,被异乡人心中新的乡愁慢慢占据。

活化利用留住乡愁记忆

“晨钟朗朗、鸟鸣啾啾,人们在老围屋中醒来,循着艾粄的香气,享一顿美味又健康的早餐;日上三竿、蝉声懒懒,在老围屋撑起的一片阴凉中流连,看书画、听戏曲、淘复古创意小物件、与孩子们一起上国学课;风送稻香、蛙鸣咕咕,在老围屋外的稻田旁散步赏月,从古代客家人的生活中寻求质朴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梅冈世居活化利用项目为我们描绘的美好图景。”

2011年,杨梅岗43万平方米土地被纳入城市更新范畴。梅冈世居作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在政府部门和热心族人的努力下,不仅得以保存,还将得到修复和活化利用。据介绍,该项目设计团队聘请了深圳大学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对这些古建筑进行考察和评估,对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后期加建的部分进行区分,随后将对破坏整体协调性和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保护性拆除,再对近代人为破坏的墙面等进行仿古修复,对濒临坍塌、损毁的部分进行加固保护,从而让梅冈世居重焕生机。

除了梅冈世居,还有安贞堂、刘氏祠堂、曾氏炮楼拖屋等多处古建筑,将被平移、移建至梅冈世居周边集中保护开发。其中,与梅冈世居建造年代相仿、由杨梅岗赖氏另一支族人修建的安贞堂,同样颇具保护价值,计划整体平移到梅冈世居一侧。届时,这些古建筑将发挥集群效应,高低错落,相互辉映。建筑之间种上古代客家人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打造一片都市田园。围屋内设酒店、餐馆、乐坊、习字房等区域,还有酿酒、制作点心等客家民俗体验项目,让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这里延续。

2018年宗亲团聚合照。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一兵表示,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保护古建筑的认识明显提高了,对古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但对古建筑的保护不能留而不用,长时间无人居住使用,房屋的侵蚀损毁也不容小觑,再加上对古建筑的保护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年累月管养维护,那么如何在不损害古建筑本身特色特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活化利用,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梅冈世居作为客家古民居活化利用示范点,将为龙岗乃至全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赖氏后人也对梅冈世居的活化利用寄予厚望,在他们看来,有规划、有规模的活化利用也许是老围屋留住乡愁的最佳路径。2018年元旦,杨梅岗举办了一场汇聚了本地宗亲、香港及大溪地等海外族人的大型宗亲聚会,聚会的发起人是杨梅岗居民赖海平。他表示,除了让族人团聚外,举办宗亲聚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重新修订族谱。赖氏后人有不少远赴海外,当年分别时,部分族谱被分割带往异国他乡,如今只有少量保存下来。

重修族谱任重道远,但赖海平表示,对族谱流失感到遗憾无助时,想到梅冈世居会一直保留下来,心中会有一丝慰藉:“我是还有祠堂的人,我的根还在。”

乡愁故事

三修福宁桥 连通“桃源”与龙岗

龙岗河上的福宁桥距杨梅岗直线距离500米左右,是杨梅岗村居民外出的必经之路。在此之前,居民只能踩着铺设在河道浅窄处的麻石过河。福宁桥所在的位置也曾铺麻石,但每到丰水期,河水常常漫过麻石,有时水流来势迅猛,会将行人冲进河道。

修建桥梁是包括杨梅岗人在内的沿河居民共同的愿望。1928年,乡贤通过当时的龙岗商会发起募捐,当地居民、港澳及海外侨胞甚至周边惠莞居民纷纷解囊,还有华侨想方设法从海外运来了钢筋,终于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福宁桥。

“福宁福宁,幸福安宁。”今年88岁的赖运桂老人出生在马来西亚,1951年才回到杨梅岗,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听说过这座福宁桥。当时的福宁桥与创办于1930年的平冈中学齐名。回国之初,赖运桂靠骑自行车送货谋生,当时刚好能通过自行车的福宁桥,是他每日必经之路。周边居民甚至是从东莞、惠州前往龙岗墟投墟赶集的人也要经过福宁桥。没有桥的杨梅岗村虽与“老龙岗”近在咫尺,却始终是偏僻之地,村民多靠农耕生活,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有了福宁桥,杨梅岗村才愈发繁华富裕。

到了1984年,福宁桥年久失修,人们在老桥旁修建了一座新桥,可供一辆小汽车通过,仍命名为福宁桥。老桥的桥面被拆除,桥墩用于安放市政管道。又过了十年,车流量明显增加,福宁桥增修了一侧桥梁,形成了双向两车道,并一直使用至2015年。这一年,福宁桥被列为危桥,禁止通行。

2016年,龙岗区启动了福宁桥拓宽工程,并于2018年2月8日正式通车。崭新的福宁桥双向6车道,长72米,宽40米,同期还建成了412米长的福宁路,让当地居民通往幸福安宁的道路更顺畅。

(来源:龙岗融媒)

编辑 彭健雄  审核 麦苗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