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延时放学”引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 做好课后服务需厘清学校与家长责任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甘霖
2021-03-04 09:45
摘要

从“四点半学校”到学校课后服务,教育供给不断升级小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这样的时间错位带来的矛盾一直存在

今年春季开学前,深圳家长收到一个大礼包——深圳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从2021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这一措施获得家长的广泛点赞,也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为这一政策叫好同时,也提出,要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把好事办好、办实,真正做到为家长减轻负担,也让学校在提供服务时无后顾之忧。

从“四点半学校”到学校课后服务,教育供给不断升级

小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这样的时间错位带来的矛盾一直存在。对于很多“双职工”家庭,解决的办法要么就是去校外午托,要么由老人、保姆接回家。但校外午托质量难以保障,老人、保姆又存在不能辅导作业等困难。

为此,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四点半活动”,在全市确定100所中小学校进行试点,让孩子回到学校托管,经过2016年和2017年的试点扩充,深圳“四点半学校”增加到320所。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教育部门继续对“四点半学校”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在2021年印发《实施意见》,开始推行学校课后服务。

《实施意见》规定,原则上学校在正常上课日的下午放学后开展1-2课时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超过18:00。同时也确定了公益普惠、丰富多样等原则。

“这措施实实在在地减轻了我们家长的负担!在学校托管,家长更放心。”家长陈女士认为,不管是在学校完成学校作业,还是参加各种探索、研究类学习活动,她都会希望孩子参加。

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有的学校为开展好课后服务设立了130多个社团,囊括器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体育、科技等多个类别;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机器人编程、攀岩、柔道、油画、非洲鼓、小提琴等各类学习活动,学生们可自主选择参加;而希望在学校完成作业、阅读的,可以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女子”,在教室里默默“耕耘”……

当前,深圳已经有部分学校试点开展课后服务,其活动丰富的程度让人惊叹,也获得了学生、家长的肯定,以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为例,全校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达98.7%!

对此,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深全国政协委员纷纷点赞。他们认为,学校课后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托管,更要让学生们的课后活动多样化,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并通过各类活动更好地成长。

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家长们因大大减轻负担而喜大普奔,但对于学校而言,却是增加了责任和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福建商会会长、香缤集团主席许明金提出建议,学校课后服务应该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不能由学校承担所有责任,家委、学校义工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应该引入社区公益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项服务。

对此,《实施意见》规定,学校应该明确家长的接送时间与安全责任,同时也可以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对课后服务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课后服务的安全与秩序等方面协助管理。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谈到,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落实。建议深圳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让好事办好、办实。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