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有助于脑卒中后恢复,视网膜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
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综合
2018-05-30 09:32

近日,因网络出现脐带血无用、存脐带血会伤害宝宝等言论,引发了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纷纷采访有关专家予以澄清,以大量应用实例表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适应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急性白血病多种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而英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更表明,注射脐带血有助于脑卒中后的恢复,脐带血或再添新功能。另一项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则发现视网膜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

试验显示脐带血有助于脑卒中后恢复

据新华社消息,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在脑卒中发生后几天内注射脐带血,有助于缓解脑损伤、恢复认知和行动能力。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0名年龄在45岁至79岁之间的志愿者参加试验,他们在发生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后3天到10天间接受一次新生儿脐带血注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注射三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语言能力、视力和运动能力都有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次试验没有设置对照组,不过志愿者接受治疗后的能力评分高于普通患者,显示可能有正面效果。

此前研究显示,给实验鼠注射人类脐带血,有助修复卒中后的脑部损伤,接受治疗的实验鼠恢复更快、生存率更高,脑部受损区域更小。这是因为脐带血中的干细胞能分泌特殊物质,促进脑细胞生长,减少炎症反应。

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并设置对照组,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效果。目前应对脑卒中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溶栓,但需要在发作后几小时之内进行,大多数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治疗。

研究发现视网膜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

西班牙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首次在视网膜上检测到了与帕金森病发病密切相关的阿尔法-突触核蛋白,这一发现有望应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阿尔法-突触核蛋白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蛋白在人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发生错误折叠后,易在脑中堆积,导致脑细胞死亡或者阻碍脑细胞发挥正常作用。

据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官网日前介绍,研究团队与美国同行合作,检测了已故帕金森病患者捐赠的视网膜,并对比他们的临床数据和病理解剖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视网膜上同样存在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特征性标志物,即由阿尔法-突触核蛋白堆积形成的凝团状路易小体。

研究负责人尼古拉斯·昆卡说:“视网膜是大脑的窗口,可以如实反映大脑内部的情况。在视网膜上发现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是一项突破性进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进行早期检测。”

研究人员还发现,视网膜上的阿尔法-突触核蛋白积聚越多,路易小体的数量越大,帕金森病程度越严重。

昆卡指出,还需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能否应用于活体视网膜。一旦被证实可行,除帕金森病外,还可尝试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震颤、身体僵硬、行动迟缓等。但往往在病情对脑部已产生较大影响时,这些症状才会变得明显,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难度。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