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当宗教冲突和猎巫运动在欧洲大陆偃旗息鼓之际,北美的清教社区却爆发了一场前所未见的巫术危机,这便是“1692年塞勒姆猎巫事件”。
在今天的美国,“猎巫”(Witch Hunt)作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常常出现在媒体头条以及公共舆论之中,而这,与300年前的塞勒姆密不可分。
这场巫术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它又缘何成为美国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深港书评2020年度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所著的《猎巫:塞勒姆1692》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
《猎巫:塞勒姆1692》
(美)斯泰西·希夫 著
浦雨蝶 梁吉 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20年7月
新教乌托邦的幻灭时刻
“在那一年的夏天,你绝不希望自己出现在邻居的梦中。”
当清教移民逃避欧洲大陆的宗教迫害,跨越重洋来到新大陆时,他们满怀期待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区。
但北美大陆远非天堂,移民与印第安人的流血冲突时有发生,母国与殖民地间互相怨恨,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一刻不停地消磨着虔诚信徒们的意志。
在一场推翻王室总督的政变发生后,殖民地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内忧外患之际,只需一粒火星,便能引爆新英格兰上空焦虑紧张的空气。
1692年的塞勒姆,这个位于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便是这粒火星。
这年冬天,一位牧师的外甥女开始抽搐、尖叫,随后他的女儿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扭曲、颤抖、打滚、吐白沫……医生闻讯赶来,牧师查阅卷宗,邻家妇人占卜,一切都指向一桩古老的罪行:巫术。
可怕的传言迅速扩散,人们怀疑印第安人、法国天主教徒与撒旦结成了邪恶同盟,企图颠覆清教徒在新世界建立的完美社区。恐慌蔓延至整个殖民地,一时间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搜捕撒旦的爪牙。
▲塞勒姆巫术法庭
妻子告发丈夫,女儿检举父亲,侄子构陷姑母,兄弟姊妹指控彼此——在那一年,许多陈年龃龉被翻出并大做文章。监狱人满为患,治安官却仍在马不停蹄地逮捕嫌犯。到了夏末时节,塞勒姆人人自危。在受波及最严重的社区,每十五个人里就有一人遭旁人指控。
而等待着被定罪者的,是绞刑。行刑的场面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围观,他们希望从将死的囚犯口中听到忏悔的话语,但没有一位“巫师”这样做。
奇异的一幕再度降临:拒不认罪的人被送上绞架,供认罪行的反倒安然无恙。
而另一个事实更令人感到不安,在受指控和被绞死的“巫师”当中,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指控不计其数,但唯独没有父亲供出儿子,亦没有儿子告发父亲。女性,沦为了社会动乱的牺牲品。
难以弥合的国家创伤
“想要煽动情绪?提起塞勒姆就够了!”
塞勒姆掀起的风浪在1692年之后稍稍平息,但很快就以另外一重身份卷土重来——每当美国社会发生严重割裂,塞勒姆便会不时闪现,成为一段阴魂不散的国家记忆。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塞勒姆事件时,称其为“这个国家丑恶的污点”,而这污点,任凭岁月流逝,也不会消失。
19世纪60年代,当南北方因奴隶制的合法性问题而对立分裂时,塞勒姆再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质问南方:“人们对奴隶制的信仰和对巫术的信仰有何区别?”而南方则争锋相对,指责北方的废奴主张与猎巫如出一辙:“北方最开始焚烧女巫,也终将焚烧我们!”
冲突的双方至少在一件事上达成了一致:想要煽动情绪?提起塞勒姆就够了!
一个世纪后,参议员麦卡锡在美国政坛和社会掀起排外浪潮,指控、监禁、驱逐成为家常便饭,恐怖的气氛笼罩着美国,人心惶惶。在这种背景下,阿瑟·米勒根据历史记录创作出经典剧作《塞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深刻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针对左翼的迫害。
▲麦卡锡
虽然麦卡锡最终失势,但“猎巫”的说法却流传开来,成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不断见诸报端。
今天,当美国总统在推特上一遍又一遍地指责舆论和政敌对他的攻击是在“猎巫”时,人们依然能听出回荡在300年前塞勒姆审判庭上的指控和抗辩。
一个不可磨灭的道德寓言
尽管塞勒姆事件已经过去300多年,但对人们来说,弄清这场事件的来龙去脉,仍旧十分艰难。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围绕着塞勒姆,产生了数百本专著、数千篇文章,衍生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更不在少数。
《猎巫:塞勒姆1692》是近年来对塞勒姆事件进行系统回顾的最新著作,也是国内第一本引进的关于塞勒姆事件的历史作品。作者斯泰西·希夫为普利策奖、华盛顿图书奖得主,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终身成员。2006 年,希夫获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授予学会文学奖;2017 年,获新英格兰历史家谱学会颁发历史及传记类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勋章。
▲斯泰西·希夫
凭借着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和超凡脱俗的写作风格,《猎巫》一经推出,便在美国引起极大关注,并在当年获评彭博社、《时代》周刊、《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等媒体的年度好书。《泰晤士报》评论道,《猎巫》讲述了“一个兼具法医题材和心理学的压抑惊悚故事:如同J. K.罗琳撞上斯蒂芬·金,希夫的写作让人爱不释手。”
在《猎巫》中,希夫力求重构历史现场,将各方因素置于全景之中,展示猎巫运动的种种奇异和可怖之处。作者抽丝剥茧,还原了“猎巫”运动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的过程,其间邻里冲突、地区争端、宗教狂热、司法失灵、厌女情绪等等要素依次登场,共同促成这起美国史上最耸人听闻的冤案。
1692年的塞勒姆见证了一场群体性歇斯底里,作者批评的矛头并不指向任何单一的个体或人群,而是指向导致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在沦为人性试炼场的封闭空间中,一切诡异与惊悚都变得合乎情理。
《狼厅》作者、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在评论《猎巫》时说道:“希夫描述了一种我们自认为已经了解、但事实上一无所知的恐怖。”回望这场三个世纪前的悲剧、重新审视这场永远不应为人所忘记的不公,或许对生活在新“猎巫”时代的人们来说,尤为迫切。
编辑 陈晓玲